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小說> 第860章 堯舜(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60章 堯舜(上) (2 / 5)

彼岸預設是屬於宋朝的疆域,不用增兵,以後還會陸續提供大量支援,成為朝廷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如果彼岸擁戴王巨為王,脫離宋朝,即便派出幾千官兵也不管用。

這純粹是畫蛇添足之舉,弄不好,反而會激怒對方。

高滔滔醒悟,於是此事不議。

然而蘇東坡回去後,與客人吟了一首詩:“鏖糟陂裡聖君子,竹林席上藜杖人。徐盧為求長生藥,蓬舟數萬渡東瀛。”

鏖糟陂是京城一處十分貧困糟糕的地方,就相當於後世的貧民窟,這個窮地方出了一個聖君子。

竹林是指竹林七君子,又叫竹林七賢,魏晉時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他們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氣。因為意氣相投,時常聚於竹林之下,飲酒長談。但最後面臨司馬王朝的拉攏與打壓,嵇康被殺,王戎與山濤主動投奔司馬王朝,於是七賢各奔東西。

這個藜杖人指的就是山濤,司馬昭曾送給山濤錢二十萬,谷兩百斛,又因山濤母親年老,特贈藜杖一根,由是山濤主動依附西晉,進入高官行列。

蘇東坡是影射山濤名為天下大賢,實則虛偽之至,二十萬錢,不是二十萬貫錢,加上兩百斛谷,與一根藜杖便讓他變節了。

其實這真有點冤枉,山濤從祖姑山氏是司馬懿夫人張春華的母親,兩家是親戚關係,走到一起再正常不過了,而且山濤的官做得不錯,頗得人心。倒是七賢子另一個人,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

下面一句典故倒是很簡單了,徐是徐福,盧是盧生,徐福東渡的故事,似乎大蘇略用錯了典故,因為徐福東福日本時,並沒有帶上盧生。

明面上是錯了,實際上沒有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二程的理論也不是真正滅掉人慾,而是希望大家剋制自己的慾望與貪婪,那麼世界也就大同了。

蘇東坡呢,他與寇準、楊億、小宋這些人則是屬於享樂派的,俺們十年寒窗苦讀為的啥?金榜題名。金榜題名又為的啥,當官。當官為的啥,享受榮華富貴。

在宋朝這種觀念並不醜,只要你將手中的政務處理好了,業餘時間你想要怎麼樂就怎麼樂。

就象寇準,一個正宗的花花公子,但有沒有影響他的聲名?

然而這種人與二程的理念必然是相剋了。

而且二程他們又不是真正的君子,如果是那些得道高僧,林和靖,張載,范仲淹,提出這種觀念,蘇東坡無輒了,人家確實有這種品德。

其實就是高僧的啥,他也不會相信有這麼高的品德,坐,請坐,請上坐,茶,請茶,請上茶……

不但不是真正的君子,從他們在朝堂,或在洛陽的那些表現來看,這兩人就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而且為人尖酸刻薄。

用王巨的話來說呢,則是:

有的人很醜陋,但卻要求你美玉無瑕。

有的人很齷齪,但卻要求你光明偉大。

有的人吃肉,但卻要求你只能喝湯……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