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再次將兩村百姓聚集,說道:“大家跟我來。”
將大夥帶到一處低窪的鹽鹼地上,前面不邊處有一條小河,屬於華池水的一條支流,汛期水量足,但到了旱季河水就會急劇萎縮,兩村爭的就是這個水源,為此還鬧過數場大型pk,就快成了世仇。
王巨問道:“那個是吳慶吳員外,那個是張美張員外?”
兩個中年人走出來,說道:“王知縣,小的就是,但不敢擔當員外哪。”
員外就是有錢人或者有聲望的人。
剛才王巨在兩個村子裡轉,發現他們兩家的宅子最好,順便問了一問,兩家確實經濟條件在村中算是最好的,並且兩家擁有的耕地也比較多。
但只能說在這兩個村中算是條件好的,卻不能稱為大戶。
“你們坐在我旁邊。各位鄉親,搶水源終不是解決辦法,你們請求官府處理,官府如何處理,是偏向吳村,還是偏向青村?然而為什麼不能換一種方法。”
“王知縣,什麼方法?”有膽大的人問。
“建水堰,你們看這片鹽鹼地,足足有兩百多畝大小,又不能種植莊稼,荒了也就荒了,如果建一條引水渠,再建堰壩與陡門,汛期時將河水引進來,那時大家都不缺水,即便引水儲水,別的村寨也不會有意見。但到了旱季,有了水堰便可以灌溉了。”
“王知縣,你這個想法好啊,可我們那來的錢?”
一個小水庫,必須有進水渠,出水渠與堰壩,牢固的水庫甚至必須用石壩,那就不要提了,但不用石壩,夯土同樣可以做堰壩,並且水位不深,對堰壩要求不用太高。
這個主要就是勞力,勞力兩個村子能想一想辦法,然而還有一樣物事呢,那就是陡門。這還是小水庫,但比王家寨那個水庫要大得多,想要引水到兩村各個耕田,必須要建好幾個陡門。
這個陡門就得要錢了。
王巨壓了壓手,衝那個嗓門最大的人問:“那位哥子,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張四龍。”那人笑嘻嘻地答道。
透過這次閱兵,軍中多數將士不敢輕視王巨了,華池縣官吏同樣也不敢輕視。
不過青村與吳村在後方,又是農村,訊息閉塞,不清楚王巨的情況,因此看到的是王巨態度平和,歲數又小,那人也不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張四龍,有錢就能建好水堰了?本官問你,我若給你兩三百貫錢,能不能將這個水堰建起來?”
“知縣,小的不懂啊。”
“就是,你們一直抱怨以前官府不管,不是不管,而是以前各個知縣也不懂。但剛好,對這個本官僥倖懂得一二。”
大家聽明白了,不僅是錢,若是王巨不來,就是有錢,也未必建成。
主要還是戰區,受戰爭危害,司馬光曾痛心疾首地吶喊,世風日下,連販夫走卒都能戴綾羅,穿絲襪。真真古怪來哉,人家一不偷二不搶,為什麼不能穿絲襪?難道這些人真的是下賤的人?這反應兩個問題,一是司馬光的心態真的很不好。二是宋朝百姓生活確實比其他朝代要好得多。
然而這個好得多與華池百姓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