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全文免費閱讀> 第四二八章 七兩銀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二八章 七兩銀子 (3 / 4)

可這一打,天知道又要花多少錢?

應當來說,經過王巨提議。宋朝財政壓力開始在好轉,至於蔗糖的啥。暫時不指望了,但馬上會有許多棉花的收入,可只能說是好轉,並不能立即支援大型戰役的費用。

但現在開源開得磕磕碰碰,於是趙頊只好想節流之策。

想節流,主要就是冗官冗兵,強行裁減官員,王安石是不會碰的。這個太得罪人,便是王巨的減官提議,同樣也是徐徐徐!

那麼想來想去,還是裁兵。

因此王安石說,減兵最急。

趙頊便說,比慶曆數已減少很多了,只能另想他法。

第一次裁兵,裁了不少,但多是吃空餉的名額,餘下的全是老弱病殘。雖裁得多,總體戰鬥力並沒有下降。

這個下一步裁兵,便是王巨也不敢狠裁了。特別是在戰爭隨時爆發的時候。原先王巨那個策子說得就很清楚,第二步裁兵,是在增加各路邊軍數量後,才開始大規模的裁兵,然後這個數量,才能作為宋朝以後軍隊的定式。

現在淤田沒有開始,邊軍未增,大戰又隨時爆發,趙頊不敢再減了。

王安石便說。可以精訓練募兵,再鼓舞三路百姓習兵。則兵可省。

似乎也繞到王巨思路上。

然而不管是王安石的策子,或是王巨的策子。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因此陳昇之說了一個辦法,衛兵四十以上稍不中的人,量減請受,徙之淮南。

只要徙遷到淮南路,再給一些屯田,便可以減少其供給。王巨的鄭白渠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一人省十幾貫二十幾貫不多,十幾萬兵士省下來就是好幾百貫錢。並且不是一年省,而是年年省。

文彥博因為堅持換綏州買安失策,在邊上沉默不作聲,於是呂公弼發言,使兵士離本土,又減其常稟,於人情不安。

但趙頊有些心動,因為這一條王巨也說過,讓禁兵離開京城,遷於城外,因此又問陳昇之,退軍事,中書有沒有與樞密院商議過?

呂公弼搶在前面說,臣不比他人立事取名,恐誤陛下。如果十幾萬眾皆譁變,奈何?

曾公亮在邊上和稀泥,為之當漸漸圖事。

陳旭於是論祖宗舊法,何謂祖宗舊法,看一看趙匡胤趙匡義朝養了多少禁兵!

趙頊便說,但執政協心,不煽動則人情自無事。

為什麼王巨害怕裁減軍器監這些官員堂吏會麻煩,正是這個煽動。

其實青苗法開始執行,京城已經莫明其妙開始有些不好的風言風語。不過皇城司的人還沒有動手抓捕,可能會是明年,也可能會是後年。

但壞就壞在這裡,趙頊知道,不然也不會一度同意王安石讓皇城司的人抓了一萬多人,讓他們不要亂說話。他知道了,卻一直用了一些保守派大臣在朝堂,為何,異論相攪!

王巨聽到了風語,王安石也聽到了風語,但現在他還不能說大權在握,只能為此苦惱,於是跟上說了一句,呂化弼來陛下前進言,僅是遇事而懼,固是無害。若是退以語眾,則是煽動人情。

趙頊開始和稀泥,轉移了話題,說,柴世宗如何得精?

王安石無輒,只好說了一句老實話,柴世宗也是簡汰,不過柴世宗精神之運,威令之加,有在事於外者,能濟事而不會悔敗。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