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筆趣閣> 第三五六章 世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五六章 世襲 (3 / 4)

她的遷都乃是做皇帝,在長安是做不成皇帝的,哪裡是關隴門閥所在地。

以及一次未成功的遷都。

趙匡胤臨死的那一年,視察洛陽。並且洛陽城牆一起由趙德芳的岳父焦繼勳修好了,還修了一些河渠。也就是遷都一事都安排得差不多了。但在這時候遭到趙匡義的反對。

由是傳出一番話,趙匡胤說開封無險可守。想要宋朝長久,王都一是長安,迴旋餘地太大了,就算北方遊牧民族攻破中原,洛陽,再拿下潼關、長安,宋朝各方面早準備好了防禦,那麼局面再壞,也不過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次之洛陽。洛陽不及長安之險,但前面好歹還有一個虎牢關!

這裡還有一個背景,當年的開封遠不及現在的開封,雖是好幾個分裂王朝的首都,雖然在後周繁榮起來,但不過那麼一回事罷了。因此就是遷都長安,壓力也不會那麼大。

趙匡義卻說了一句,江山在德不在險。

似乎有理似乎無理,如果每一朝代能真正做到德被天下,就是遷都北京又有何妨?但可能嗎?

最後趙匡胤沒有作聲,然而也沒有遷成首都。

實際這裡面的背景不是這兩句對話,趙匡胤遷都,乃是趙匡義在開封經營多年,讓趙匡胤擔心了。趙匡義之所以成功,乃是一遷都,涉及到的利益太大了。特別是後來所謂的“朔黨”,王都一動,他們家離首都就遠了,離首都越遠,後人進入政治圈就越難。那麼他們甘不甘心?

於是趙匡胤選擇了最小的代價去洗劫趙二的勢力,那就是扶持趙三上臺,然而趙三還沒有上臺,那個雪夜,一把玉斧的影子,讓宋朝從此產生質的轉變。

趙大死與不死,宋朝命運肯定是截然不同的,至少兩次北伐不會敗得那麼慘。

王巨又看著書上那段武則天遷都的記錄。

這招很狠很具體。

國家種種危機,主要就是集中在朔黨這個既得利益上。

一旦將首都遷到長安,離朔黨勢力範圍遠者兩千多里,近者也有一千多里,不用十年二十年,朔黨勢力也就漸漸淡化了。頂多變成明朝南京那樣的遺老,雖在當地有影響,但不至於操給國政的走向。

不過太難了。

趙匡胤想遷都時,西北西夏還未崛起,現在想要遷都,必須滅掉西夏。

想要遷都,必須重修到達長安的種種水利,甚至因為水土極度惡化,必須要強行開挖三門峽,撥掉那根砥柱。

這還不算最難的,最難的依然回到了原點,那就是一旦遷都,朔黨勢力會掀起怎麼樣的反撲?現在想找理由太簡單了,那不是江山在德不在險,比如水利,比如這麼多百姓的安置,比較會花費多少錢帛。

所以包括范仲淹提出遷都洛陽,都在反對聲中失敗。

范仲淹道理很簡單啊,遷都長安,那個困難太多了,三門峽這一關就繞不過去,再到渭水這一關又繞不過去。隨後還有關中的水土破壞又繞不過去。西夏人之逼更繞不過去。

但在洛陽沒有這個問題,將洛水修一修,運輸就不會那麼太困難了。

然後再將虎牢關修起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