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筆趣閣> 第四四三章 市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四三章 市易 (2 / 3)

百姓能書信往來,那些移民不是整個家族都遷移的,在原來居住地區,仍有家人,仍有族人親戚,信來了,錢帛貨物來了,無論當地鄉紳怎麼煽動,謠言不攻自破,甚至不用朝廷強行動員,就會有更多的百姓自發地湧向嶺南。

那麼朝廷所做的事,只要將這些百姓安置好了,就不會再為遷民操心,朝堂上也很難出現反對聲音。既利了國,也對變法派產生了幫助。

這是曾布所看到的,還有他沒有看到的,一旦這個政策推出來,那麼會加快人口流動,人口流動所帶來的好處不可想像,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解決了一些地區勞力緊張的問題,開化了百姓的認識。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現在湘水以西地區,多是刀耕火種,官員看到了,可當地多以蠻人為主,下面官吏執行能力、蠻首的想法、當地的風俗,等等因素,想有作為,但弄不好就會引發動亂,所以只好“清靜無為”。但人口流動起來,看到了外部先進的種植技術,這些百姓中肯定有一部分將這些種植技術帶回當地,那麼自下往上梳理,當地情況就會改變。

並且它的成本很小,只要在原有基礎上再設幾百個驛站,基本就能滿足需要了。至於一些特別落後封密地區,暫時有設的必要嗎?

宋朝罕有大工程,鄭白渠就算是眼下就算是特大工程了,不過基礎的道路狀況比較良好,不可能出現後世那種特快,但現在的宋朝有那個觀念嗎,一封從嶺南送到延州的家書,能在三個月內遞到百姓手中,那戶百姓就會十分開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甚至隨著業務增加擴大,可能將所有驛卒養活,還能出現盈利。

另外它不會剝奪多少商賈權貴的利益,反對聲音也會比較小,除非特殊考慮,比如一旦執行,遷民多的地區各個大地主肯定不樂意了,依然會造謠生事。

“子安,你可以做介甫公的助手啊。”曾布又嘆息道。

“得,我太年青,脾氣又不好,如真做了介甫公的助手,不會對介甫公產生幫助,反而會壞了介甫公的變法大計。”王巨道。

兩人自然聽出王巨的推辭之意,不由心中暗暗惋惜。

不過他們也沒有再勸。曾布又說道:“子安,還有一件事。”

這件事頗出王巨意料,那就是王韶。

王韶在秦州,正是為了開邊。

現在他手上有了軍隊,又得到了俞龍珂的支援。屯田又帶來許多糧草,可是萬事俱備,卻欠了東風,那就是錢,一旦戰爭開始,會需要不菲的軍費。

這替宋朝開邊。按理說朝廷會支付這個費用。可事實上,想向朝廷討要開邊的軍費,恐怕很難很難,即便撥下來,也不會很多。說不定反惹了一身騷味。

於是王韶想到了一個辦法,那便是市易,利用國家機器,與吐蕃人進行貿易,並且向朝廷討要燒酒作坊。

這倒不是王韶貪婪,在延州幾戶商人帶領下,失去了官府支援,交易量有限。一旦放在朝廷手中,交易量立即激增,盈利也會翻倍。反正王巨這個作坊的利潤也不是裝腰包的。

想好後,便寫了一份奏疏,遞到了京城。

但現在王安石“生病”在家,中書與條例司的官員都不敢作主,這個疏奏便擱在那兒了。

曾布以為是一件小事,頂多會有一些非議。不過沾到了燒酒作坊,正好到王家來登門拜訪。便說了出來。

實際它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後面還有一個真正的市易法。王巨最不喜歡,恐怕也是王安石變法中問題最大的一個法!

但王韶在秦州卻是成功的,這是因為它與內地不同,以前宋朝與吐蕃也多有貿易往來,與官府無關,頂多吐蕃進貢貢馬,朝廷回賜,以及陸續執行的茶馬法。

不過漢商畏懼吐蕃人野蠻,不敢深入到吐蕃境內交易,吐蕃人害怕漢商的奸滑,也不敢到漢人境內交易,這掣肘了貿易量。一旦官方組織起來,便沒有這個毛病。

可能會損害了一些商人的利益,不過總體上來說,是對兩邊貿易缺陷進行了補充,也更方便了兩國百姓。

而且也有前例,種世衡在青澗城,那個量有點小,物件只是延州北部的蕃人,但性質差不多,正因為種世衡的參與,貿易量增加,也給延州蕃人帶來了便利,同時也給種世衡帶來活動資金。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