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將奏摺看了一下,說:“搜查,如何搜查?”
密州不是杭州,此時最少聚集著十幾萬移民,他們多半還不是普通的移民,而是各烈士家屬,孤兒寡母的。雖然朝廷略略給了一些撫卹,然而少得可憐,實際上是推到彼岸去。替朝廷松壓的。
因此從大義上,是朝廷欠缺他們。
如果這些人鬧將起來,就是趙頊親自去了,也要回避三尺。
不僅如此呢,兩個港口的船隻合在一起,最少有五百多艘船,其中近三百艘可能都是特大型的木蘭舟。這也能理解,沒有這麼多大船,是帶不走這麼多百姓的。
但這麼多船。會有多少武裝水手?
幾營官兵,十營官兵也未必能搞得掂!
王巨說道:“其實已經明瞭。如果是張睦打死的,那麼這些海商多半為了報復。將李二郎這幾人殺害了,上船搜查都不管用。如果這幾個人還活著,則證明非是張睦打死的,可能這些海商用了一些小手段,將這幾人騙出來,再綁架到船上,自己兒討問口供與真相。那麼不用多久,他們就會派人送來真正的真相。”
正是換轉季風之時,不過西北風還未上來,以東南風為主,此時這些船應當也到達了密州港。
“如果不是張睦打死的,那怎麼辦?”
就是誤判吧,又能將文彥博如何,且看蕭固在桂州幹了些什麼,貪墨,用軍隊販賣人口。
他還算是好的,再看孫沔吧,在杭州做了什麼,那才是為了財富,草菅人命。
然而兩人仍是高高在上。
張璪撓頭:“陛下,那就麻煩了。”
朝廷不能將文彥博怎麼的,那麼這些海商們肯定心中嚴重地不平,也必然帶來無法想像的後果。
王巨譏諷道:“也許這正是文公所要的吧,徹底激怒海客,他們就不會象我朝提供金銀,銀行司宣佈失敗!”
“難道沒有其他良策?”
“陛下,能有什麼良策?不過現在朝廷訊息有限,只能派一大臣去密州詢問一下,得知真相後,再決定怎麼辦了。”
也只能如此。
趙頊只好下詔,讓大理少卿韓晉卿、御史楊畏,親自去密州過問此案。
然而韓楊二人剛剛離開京城,密州海客便派人來到京城,而且是讓所有人都頭痛的吳楠。
他沒有拜見王巨,而是直接敲響了聞登院的聞登鼓。
聞登院接到吳楠的訴訟,嚇得面如土色,立即送到御史臺,御史中丞黃履看後同樣頭痛萬分,又立即轉到中書,中書又迅速轉給了趙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