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筆趣閣> 第783章 如履薄冰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83章 如履薄冰 (3 / 5)

一萬貫的商稅,最少得價值二十萬貫的商貨,這樣的交易整個宋朝能出現多少?這就是有意為了少殺人埋下的梗。

但為什麼還殺了人,乃是一個地方,京城的金帛行!

彼岸今年與宋朝的貿易又增加到一千一百餘萬貫,還不包括各種捐助,然而這個數量與金帛行的交易額相比起來,仍弱爆了。

想一想宋朝每年得用多少金銀布帛吧,僅是布帛就會達到數億匹。因此金帛行每筆交易往往能達到幾十萬貫,上百萬貫。但它背後的勢力錯綜複雜,錢與貨交易又不在一塊,在金帛行裡搭成交易,商貨交易地點去在全國各地,又難以查賬,可能它刺激了宋朝商貿發展,但是宋朝沒有得到一文錢的商稅。

齊商稅後,王巨第一個物件就是金帛行,而且為了防止官商勾結,王巨自己帶著彼岸的經濟人們去親自查賬。

在這次清賬過程中,王巨判了六人死刑,十五人流配,還有一些人被笞杖,反正都知道王巨發瘋了,無一人敢彈劾。但因為連金帛行都動刀了,也逼得其他商賈開始老實了。

但有一些權貴很不要臉,鑽了詔令的漏洞,為了減少稅務,甚至公開拉攏中小商販,你們交一點“保護費”,劃於我名下,就能免一半商稅了。實際不止一半,計算商貨價值時還會減少一部分,只能說朝廷能勉強地徵上四成商稅。

所以導致商稅的朱鈔生生下降兩成,這也是王巨預料的,甚至是他有意用此來換取豪強士大夫的妥協,雖然朱鈔減少了,但總額卻激增了。因此今年的商稅總額可能達到一千八百萬貫,這是第一年,到了來年商稅額還會更多。

不過張載也是善意,殺人終不是解決辦法,無外乎就是震懾,震懾方式有很多的,用殺人來解決,卻是最激進的方式,所以臨終前囑咐了郭氏,讓郭氏將這句話轉交給王巨。

但王巨也無語,雖然自己給了這些人一個妥協的空間,可這幾個月來,為了這個齊商稅,不知發生了多少爭議。那怕有妥協,也不甘心哪。

自己嚴格來說,後年就要來陝西了,如果不殺,僅是流放,甚至處罰的只是替罪羊——各家管事與經濟人,震懾力不足,自己一走,說不定幾年過後,就原還原了。

王巨執半子之禮,親自替張載主持完葬禮後,立即騎馬返回京城。

還有很多事呢。

首先是加息,每年各種存額皆浮動一厘,也就是存一百貫錢。現在年利息能達到四貫!

這也是貨幣不足造成的。

一億五千萬貫絹交發行下去了,但還是撬動不了宋朝的經濟,也沒有滿足宋朝貨幣的需求。因此這些絹交幾乎大半流通在百姓商人手中。甚至舊交也繼續在流通著。

然而朝廷還不能胡亂發行交子,去年京東路商賈大量兌現金銀。今年春天成都府路又再度發生大量兌現金銀的情況,不能說商賈犯了法,因為朝廷准許百姓可以這樣做,否則如何確立絹交的威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但這樣一來,金銀就會出現危機,金銀出現危機,絹交也會產生危機,雖然這兩次兌現。皆被銀行司打壓下去,可也是一次警鐘。

其實宋朝士大夫不知道的是,為了這個金銀,彼岸又便賣了大量的作坊與坑礦,然而這終不是解決辦法,彼岸經濟量如何與宋朝經濟量相比?

可是貨幣缺乏,各行務就缺少錢帛放貸。

到了八月底,各行務存款錢帛僅有四千餘萬貫,放貸款項只有相當於八千萬貫的絹交、銅幣與帛糧。不要問放貸難度,全部放下去了。無他,利息太低也。想一想宋朝民間高利貸最低是六分,而各行務利息只有一分。這相差了多少?最少銀行司各各行務不會利滾利吧。

於是有了這道詔令。

實際民間不止這些錢帛的,不僅是這些新絹交,還有歷年來發行的銅幣,這個數量也達到了一億五千萬貫以上,另外還有大量金銀,金銀也可以存之,不過利息支付的不是金銀,而是絹交。

如果將這些散錢大半攏於銀行司,那麼銀行司每年就可以放貸一億五千萬貫以上。甚至未來可以達到兩億貫以上。不提其他的收入,僅是利息的收入就會嚇人了。

張商英卻表示了反對:“太保。若此,一旦以後存錢的百姓多了。多達三億貫,那麼一厘的利息,就要支付三百萬貫。而放貸的貸錢,未必能全部收回來的……”

“天覺,主要是現在百姓對銀行司還不完全相信,另外也不習慣將錢存於銀行司內,同時各行務也沒有普及開來,等他們習慣了,銀行司這個利息可以做調動的。”

“那不有礙於其信譽?”

“天覺,難道你沒有看到它們的好處?它能繼續平安執行三四年後,朝廷會不會對它倚仗?不但朝廷會倚仗它,許多商賈也會倚仗它。到了那時,做一些細微的調整,又有何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