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筆趣閣> 第二一二章 行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一二章 行歌 (1 / 3)

兩個太監先去荔原堡,戰鬥的主力就在荔原堡。不過許多將士都害怕孫沔,大半支支吾吾不敢言,但兩人逼問,也不得不說,說了一部分,基本與葉指使所說的十分吻合。

於是他們又回到慶州。

雖然孫沔是高官,可自己是中使,代表著是皇帝,有權過問。但孫沔粗暴地說了一句:“老臣向陛下寫了辭呈。”

這便是士大夫纂造出來的祖宗家法,說趙匡胤臨死前留下三道遺囑,刑不上士大夫,不得加害柴家子孫,永不加賦。屁的話,試問柴榮的幾個兒子那一個平安長大了?趙匡胤殺了多少貪汙的文官?

況且他連遺囑都準備好了,還不立即扶持兒子準備接位?

至於那個永不用南人為宰相的碑文更好玩,趙匡胤朝時那有什麼宰相臺諫制度,玩來玩去,還不是三趙馬車,趙大,趙二,趙普。後面趙普玩廢掉了,又準備扶持趙三,結果趙大到了趙三傢俬會了幾趟後,就被趙二幹掉了。準確說宋朝的宰相臺諫制度是從趙匡義手中才出現雛形,宋真義時才真正完善。與趙匡胤有何關係?與永不用南人做宰相有何關係?

實際它們不是祖宗家法,而是士大夫心中的一個標準。

王巨含蓄地說了一聲,調走孫沔。可那樣,司馬光等人就滿意了?

司馬光的諫奏也不能全相信,許多諫奏是捕風捉影,誇大其詞。

不過歐陽修就是靠大嘴巴發家的,司馬光現在乾的事。他以前不知幹過多少回。司馬光那些說的可靠,那些不可靠,他還是能甄別出一個大概。

至少司馬光這次彈劾,十之八九是真的。

要命的是他與韓琦一起讓趙曙拖下了水,自顧都不暇。那有空拉孫沔。因此寫了一封快信給孫沔,信中用委婉的語氣請求孫沔致仕。

只要老孫一致仕,這件事也就結束了。

果然聽到致仕二字,兩個太監問都不敢問,害怕將老孫逼急了,這可是人家的地盤。

不過元旦也就要到來。自己兩人回到京城正是新年之時,新年新氣景,自己帶回去的卻是一樁樁糟糕無比的壞訊息,這個脾氣同樣糟糕透頂的官家會怎麼看?弄不好自己兩人會悲催的。兩人想了想,又轉到了王巨那個小煤礦。

就是拖時間吧。拖一拖,再到延州去一趟,回去後,也過了元宵節,那時不管什麼訊息都能稟報了。

煤礦前一堆堆石炭堆得就象小山一般。

人多啊,又用了火藥,開採速度快,還算好的。運走了不少,現在每天環州慶州都有商人來拉八九百石,甚至一千多石石炭。運到城中販賣。

也算一筆小收入,但不多,環慶二州的石炭比較便宜,一石只有兩三百錢,再拋去利潤運輸成本,所以出礦價只有一百來文。

但也是一筆收入。過幾天,道路冰雪逐漸融化。王巨便打算用戰俘與民夫,將這些石炭運到慶州作院與華池河畔的那個作坊。這也是一筆開支。能替慶州省一些費用,說不定這些費用就有一部分轉為軍費。整個慶州軍事強大了,他才能划水立下更大的功勞。當然,孫沔在慶州就不指望了,這必須等蔡挺到來。

不過除了滿足兩處一兩年用煤需求外,估計還餘下一半可以繼續出售,元旦前,王巨讓葛少華到煤礦摸了一下賬底,經過戰俘這麼一挖,估計最後拋去食宿、工具與火藥的成本,外加兩處的用煤,能獲利近萬貫。有了這近萬貫的利潤,不但保障了這些勞力的以後伙食支出,還能略有一些節餘。但得到了這個真正免費的勞力,王巨可以做很多事的。然而要是向這些勞力發放薪酬,收益又變得可憐了。

總體而言,那怕用了火藥,其實還是一個低科技低效率高成本的生產方式。

這個問題不是兩個太監考慮的,他們來就是想看一看如何用火藥開礦,親眼看到了,回去就好能對皇上進一步陳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