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txt> 第四〇七章 真正的老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〇七章 真正的老師 (2 / 3)

當然,他們都是這時代的頂尖人物,身在局中,能想出這麼多很不容易了。

不過這樣一來,在本質上與王安石就產生了衝突,由是張載難以得到重用。

但根源卻是宋朝還沒有爛到骨子上,廣大百姓與官員沒有產生急切用激進手段變法的願望,這也是後人痛恨王安石,反而將韓琦當成功臣的原因。

然而張載與二程不同,二程馬上連節操也不要了,但張載自始至終對變法從來沒有攻擊。雖然不同意王安石變法的方式,不過張載知道國家不變不可了,變了總比不變的好。

這也贏來了王巨對自己這個老師的更加尊重。

不過能認真象王巨這樣分析,對於王安石與張載來說,太過勉為其難,也太不公平了。

此外還有王巨讓陶黃二人打聽的重臣訊息,包括這個李參。

王安石的真正老師,不是范仲淹,事實他恐怕都看不起范仲淹發生的那次改革。

也不是桑弘羊與王莽,這兩人只是給了他一些借鑑,真正的老師就是這個李參。

李參在定州通判時彈劾夏守恩父子貪贓枉法,夏守恩乃是宋真宗藩邸功臣,但被他彈劾下去,於連州編管。參見變法對權貴外戚的打壓,這些權貴外戚平日所做所為確實太過份了。

李參知荊門軍時,以前朝廷伐竹是調派,但李參將此法更改,變為向商民招標採購,參見坊場河渡。

李參擔任陝西轉運使時,發現百姓準備春耕生產資金往往不足,於是向百姓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也提升了農業產量。這種低息貸款就是青苗錢。幾年後,陝西軍民糧食就得到了好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李參還提出輦錢之法。

宋朝河北河東陝西三路駐紮大量軍隊,本地租賦不足以供給軍隊所需,調民夫運糧又會憂民,於是趁豐熟之時,買進大量糧草以備消耗。買進的方式有三種,一是現錢交易,不過三邊現錢有限,此法很少施用。二是攤派徵購,低價強買,這是苛政,也很少實施。三是商人先將糧草運到邊境,朝廷支付茶鹽香藥交引和京師錢鈔,商人再到指定地點領回茶鹽香藥等貨物賣出去換錢。不過朝廷信用有限,往往各種交引胡濫發行,導致商人不願意前往,或者商人與官吏勾結。運過去的糧草不是玩意。

因此有了李參的輦錢之法,就是將現錢直接運到緣邊地區,就地購買糧食。或者向商人購買糧食,按其質量。給其價格,省卻了中間的環節,減輕了百姓負擔,並且得到的糧草至少能食用。

這一輦中之法,直到現在,依然在部分使用。

參照王安石變法,均輸,市易!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能臣。並沒有得到宋仁宗重用。後來國家置局經度國計,讓李參與王安石、王陶領之,李參氣憤地說,官各有職,臣如不能勝任,當從廢黜,不然,請罷此局。意思是讓我做我就做,不讓我做我就不做,何必弄兩個毛孩子進來?

但王安石不生氣。這次前面到京城,後面就推薦舉了李參,讓趙頊在殿柱上寫上李參的名字。不過李參此時又老又病,趙頊不能任用了。

可開始時,王安石還沒有想到青苗錢,他一心撲到均輸法上了。

知同州趙尚寬,知唐州高賦,知齊州王廣淵與知陳留縣蘇涓同時上書,讓國家興辦義倉。

什麼叫義倉呢,就是讓各地一些有良心的豪強,於豐年時自發地出糧食。或者向家中收成不錯的百姓徵收一些糧食,放在義倉裡。到災荒之年時,拿出來賑災扶貧。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