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txt> 第610章 小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10章 小道 (3 / 4)

已經出了事,大蘇不敢再慢怠,時常過來親自監督。

這些肉數量雖少,但在大蘇監督下,也到了災民嘴中。那還說什麼呢。

至少有的吃,不會餓死了。

海船繼續停泊,要等季風調轉,才能南下。

但不能放空船回去,因此這些海商們在採購貨物。

看到災民可憐,加上船多。採購的商貨數量大,海商們有意地讓災民用工代賑方式,讓他們幫忙。或替其運輸,或替其做其他的雜事。然後支付一些薪水。

兩相配合,湧過來的災民雖多,也就安定下來了。

不過這樣一來,船上的水手與災民也時常打交道了,有時候互相說說話,特別對遙遠的海外,這些災民也好奇,便再三的詢問。於是漸漸便得知海外還有一片樂土。

至於家中有一些耕地的百姓不會動心。大災嘛,早晚得過去的,況且從夏天開始,也漸漸落雨了。當然,災情卻在持續著,畢竟這時候落雨,秋收也泡湯了。只能熬到秋天,回去搶種一季冬小麥,直到明年夏天,他們才會有生機。但有了生機。何必去海外?

雖然他們也感謝這些海商的義舉。

不過這些災民中還有許多貧困百姓,沒有災情,他們生活照樣貧困。

這些人便動了心。然後央求。

海商們不敢做主,這裡是河北京畿東路,國家的重心所在,非是在福建路,若是大規模遷徙百姓,會很麻煩的。但耐不住央請的百姓多,便找到大蘇商議。

大蘇也不敢做主,但他不能說我不同意,若是讓這幾十萬災民恨上自己。那會很悲催的。於是說,我上報朝廷吧。

趙頊看到奏摺。也感到為難。

在他未登基前,王巨刻意就說過。宋朝危機很多,但最大的危機便是人口危機。天寶初三百萬戶那不能算,因為許多地方還未統一呢。到了太平興國五年,那時河東路收回,宋朝也發展了二十年時光,戶數達到了六百幾十萬戶。到了趙頊即位時,僅是統計在戶冊上的戶數就達到了一千四百餘萬戶。在史上,到了元佑元年,僅過了二十三年光景,戶數就激增到了一千七百九十多萬戶。如果沒有王巨的遷徙,僅是向南方遷徙,以及鄭白渠帶來的糧食增產,還有提前對江東圩的重視,那麼在這個時空,可能到了元佑年間,戶數能激增到一千八百五十萬戶以上。

當然,趙頊也知道人口在迅速增加著。

但遷徙到海外……這個真甘心麼?

不過適度的遷徙確實有很多好處,一是給這些百姓一份生機,畢竟多是貧困戶,但在海外,卻不存在任何土地問題。王巨教導得也好,這些海商確實做得不錯,那些海外遷民的信,他也看了,看上去一個個生活比原來的更好。

二是解決了部分土地壓力,減輕了兼併的惡化。

於是思來想去,便寫了詔書,詢問王巨。

大家不懂啊,只好問王巨了。

然而沒有想到王巨卻上了一篇長篇大論。

奏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說災害。唐太宗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一個好的君臣皆重視百姓之,如劉備,他從新野撤離,還不忘帶著百姓,那怕這些百姓拖累了他撤離的速度。正是這個以人為本,以百姓為本,才使得劉備後者居上,成就了一番偉業。若不是他的對手太過強大,說不定都能恢復漢室江山。然後唐太宗說,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才成了千古一帝。

一個不重視百姓的君王肯定不是好君王,一個不重視百姓的大臣肯定不是好大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