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txt> 第805章 授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05章 授業 (3 / 4)

與秦朝相比,漢朝開始重視民生。

以弱君控制強臣,所以說劉邦對功臣不好,實際錯也,主要還是劉邦才能差了,不象劉秀。楊堅,李世民。朱元璋與太祖,甚至都不如趙匡胤。因此做為皇帝,劉邦實際很不自信的。然而他就控制住了……這也很了不起的。

王巨先將這四條說出來,趙頊聽得洶湧澎湃。

這個開講的頭是何等的大氣,再對比司馬光撰寫的資治通鑑,也有許多臣光曰的啥,可零零碎碎的,甚至可以說司馬光根本就沒有說清楚,或者說了,也是似是非是,要麼就是不全面。

倒底是兩人才能不一樣啊,趙頊感慨道。

也不是才能不一樣,王巨有著領先一千年的思想,看問題角度能一樣嗎?

“殿下,知道何謂多多益善嗎?”

“太傅,知道。”

“是太保,殿下,稱呼不能亂了。”

“太保。”

“殿下,說一說它的背景。”

“史書說韓信被漢高祖拜為楚王,但不久漢高祖接到密告,說是韓信收留項羽舊部鍾離昧,準備謀反。漢高祖用了陳平之計,假稱巡遊雲夢澤,讓諸候前往陳地相見。韓信識破漢高祖之用意,主動殺了鍾離昧來拜見漢高祖,但還是被漢高祖抓捕起來,押回洛陽。兩人於宮中相談,論將領之才能,漢高祖就問,我能率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你只不過能率領十萬人。太保,是不是率兵越多越麻煩?”

“不錯,軍事才能差的,統兵越多,就越不容易調節,就象高公高遵裕),如果率領幾千兵士,也能稱得上一名名將,但他率軍達到數萬人,那麼就會立即出現問題,反而會導致大敗。”

“是這樣啊,難怪韓信說,我統兵是多多益善。漢高祖不服,說你統兵多多益善,為何為朕所馭?韓信說,陛下不能統領士兵,但善於帶領大將,這就是臣為陛下控制的原因了。並且這份能力是陛下天生的,不是後天努力所能實現的。”

“大約是這樣,但淮陰候之言也不正確,當時三個人傑,漢高祖、項羽與淮陰候,項羽之失是太過自信,而且剛霸有餘,溫仁不足,又不聽人言,故有賢良,也不能發揮賢良的作用,最後敗之。淮陰候軍事天賦,舉世無雙,然做事瞻前顧後,特別是垓下之戰,想忠於漢高祖,那就義無反顧地來支援,要麼就另豎旗幟,或可能三分天下。但也不是淮陰候不懂,之所以瞻前顧後,因為他是後起之秀,沒有多少大義,沒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所以想另豎旗幟,卻又擔心不能成功。但反而因為這個瞻前顧後,導致最後自己慘死……或者說呂后也沒有枉殺他,因為淮陰候心中確實有反心,至少在齊國時,他心中確實考慮過謀反的。”

“那太保……”

“殿下是不是問,我在彼岸,為何陛下第一次召臣,臣不回來。非得等永樂城慘敗,臣才回來?殿下,無妨。臣是來授業的,何謂授業。就是解惑,有什麼想法儘管問出來。不過臣也可以解釋兩者的不同之處。臣第一次沒有回來與第二次回來,都不是很重要,但第一次沒有回來,確實是要等幾樣雜糧種子,火炮與新機器技術的進一步完善,還要準備充足的金銀。如果不是永樂城慘敗,臣還會拖上一年才會回來。但無論是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臣只要回來了,必須向陛下提出幾個要求。”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要求?”

“臣犯了錯誤,錯了就是錯了,不能將功折罪。但回來了,如果不能振興軍旅,不能主持好國事,那麼還不如不回來。但想做好這兩樣,又是戴罪之身,就必須要陛下給予臣之信任與支援。所以這不是拿捏與觀望,但淮陰候那分明是拿捏與觀望。甚至有反意,所以看似相同,性質卻是截然不同。”

“哦。”趙佣嚅嚅一聲。

趙頊表示暈,俺兒子還小呢,你說這些他能聽懂嗎?

王巨當然知道趙佣還小了,不過現在說了,總會留下一些應象的,但自己走了,誰會說得這麼透徹?

“殿下,我們還是來說漢初的歷史。有人說,漢高祖什麼也不會。只是用好了韓信張良蕭何,就得天下了。或者說仁宗什麼也不會。只會做官家,就是一個好官家了。這話說得不對的。仁宗不僅是好官家,同樣還有著高明的御臣之道。漢高祖也是如此,臣就來講講這個御人之道……特別是漢高祖,內治不如蕭何,謀策不及張良,武功不及韓信,乃是真正的以弱御強之道。”

“當然,他的情況特殊,但做為大宋的天子,不必要象祖宗那麼辛苦地打江山了,更不需要上前線親自戰鬥。但同樣也要掌控這個以弱御強之道。臣先說我朝的,再說漢高祖的。”

“我朝最好的例子就是仁宗,別人不說,我只說呂夷簡呂公,呂公之動操有術,以及霸氣,豈是韓公、文公所能比擬,然呂公終其一生,沒有對大宋形成危害,相反的卻是兢兢業業。仁宗如何御之?那就是利用范文正公他們對呂公的彈劾,實際這些彈劾有時候很不對的,不過仁宗正好利用之,在呂公權利達到巔峰時,貶出朝堂。但這不是等於不用了,而是將其手中的權利打壓下去,不久便再度啟用,因此看上去呂公同樣也是三起三落,實際仁宗一直對其重用。所以才有了仁宗前期之政治。”

趙頊額頭上冒汗了。

呂夷簡對於宋仁宗,王安石對於趙頊,且看趙頊是如何用王安石的,完全是推磨殺驢!

“我懂了,也就是不斷地平衡。”

“殿下,也不是簡單的平衡之道,實際無論唐朝的三省制度,或者祖宗的大宋制度,已經包含了平衡之術。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陛下現在將三省制度撿了起來,但還包含了兩制官再次審議,以及樞密院對兵尚的掣肘,等於是疊加了這個平衡之術。所以進一步地平衡,弄不好反而矯枉過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