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沒有名將嗎?
只要一打名將就出來了,宋仁宗時的張亢狄青,隨後的王韶章楶,隨後的岳飛。但有沒有用好?特別是北宋滅亡,南宋那麼危險,還將岳飛冤殺了。
歸根到底,還是制度問題。
只要這個制度扭轉了,名將會紛紛湧現出來。
但這個制度不變,王安石就是一年能斂出五千萬積餘,就是沒有司馬光,宋朝還會滅亡。隨著未來天氣轉冷,女真人會想南下,元蒙也會想南下,能抗過幾波攻擊?
王安石變法最終目的就是強軍強國吧,可這個制度不改變,最終結果呢,熙寧伐夏大敗,將這個小趙頊活活氣死。
道理與王巨所講的馬政一樣,養馬是幹嘛的,乃是為了騎兵準備的,不練騎兵,只知道養馬,在馬身上變來變去,有個屁用啦。
這還不及漢武帝呢,雖然他斂財,也確實將百姓坑苦了,可是將匈奴人也打敗了,換來了北方太平,以致整個民族用漢為族名!
趙頊臉色更苦。
雖然他還年青,可知道這不是說的那麼簡單,一動會引起天大的麻煩,況且他只是一個皇子。
“王巨,你不要嚇唬潁王哪。”趙念奴溫婉地說。
實際她心中有些小得意,王巨未來的時候,她再三說王巨很了不起,自己這個侄子忽信忽疑。
但就是自己還是低估了王巨,在那山道上一戰了不起,現在卻更不了起。
其實兩人略有些陰錯陽差,年齡不是關健,至少比衛青要好。主要一在陝西,一在京城,時機錯過了就錯過了。不然趙念奴這個身份對王巨有幫助作用的。
第一個就是她這個公主,宋朝的駙馬有點悲催,不是駙馬就不能做高官,王貽永娶了宋太宗第五女,做了n年樞密使,不過卻是一個啞巴樞密使。
主要血緣太近了,加上趙禎一直無子,王貽永能參與到這個皇嗣龍爭虎鬥中,所以要避諱。
然而趙曙沒有關係,好幾個兒子,雖然他是趙禎的義子,血脈上卻隔了幾代。若是有人娶了趙念奴,還是駙馬都尉,不過只能說是外戚了。
為什麼宋朝後期用高遵裕,用李憲,用童貫,文人打不好仗,又不敢用武將統兵,不用太監與外戚用什麼?這還是一種平衡,對文臣的平衡。可惜高遵裕自己兒不爭氣。
王巨若深想,能想出這層利害關係。但他也有他的做人底限,並且他還沒有想好呢。
往後去的那些人能不讓人發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