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女主> 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76章 與活人鬥,與死人鬥(中) (4 / 5)

也不能說宋朝這邊的官吏一無是處,多年的郵驛司與飛錢司,也磨礪了一些人才。

如果是好的意見,還可以反饋到銀行司來,也就是反饋到張商英手中,再由張商英根據情況,或者與王巨協商,增置於全國各個行務的規章制度裡面。

經過這幾個月培訓。明年正式開業後,就不會出現大的失誤。

另外一條,就是辨別金銀。

嗯……它同樣重要。

銀行司用金銀做本金。但這個本金是隨時可以兌現的,大不了銀行司與各行務,多收一些手續費用。

一旦落實,信譽能維持住,即便是這個手續費,商賈也不願意交的,反正是貨幣了,並且是容易攜帶的貨幣,何必非要換成金銀?

但肯定有少數商賈不放心。或者朝廷有了重大變動,讓大家擔心。那麼就會換成金銀,帶回家中。

可這些金銀有兩個去處。第一個去處是立即鑄成金銀器,銀行司擔心的就是這一點,一旦鑄成金銀器,再也收不回來了。

還有一個,就是收藏,或者當成準貨幣流通,對於這一條,銀行司並不會排斥,不過為了銀行司與行務本金充足,因此王鉅製訂了那個兌現手續費,兌金銀回去,則徵收百分之三的手續費。如果將金銀重新帶到銀行司換成交子,則可以返還百分之一五的獎勵。

但這個獎勵只是針對金銀司流通出去的官方金條銀條。因此這個手續費就很微妙了,僅是百分之一點的利潤,鑄成金條與銀條需要一定的成本,並且還要偽冒朝廷的印章,憑這一條就是死罪了。

那麼就杜絕了私人偽鑄金條與銀條。

然而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金夾銅,銀夾錫,如果偽造得當,就會給朝廷帶來沉重的損失。

因此必須培養甄別金銀純度的高手。

如果有偽造的官鑄金條銀條,一旦發現,可以當場抓捕,即便與使用人無關,也可以一步步順藤摸瓜抓到真兇。

同時各行務貼出公告,朝廷准許這些金條銀條流通,但各商賈須得小心,防止賊人偽造。為什麼只提醒商賈,想一想,僅是一根銀條就達到十兩重,相當於二十新貫,一萬餘人民幣。

難道用二十新貫去買一個饅頭?人家也不收啊。因此即便金條銀條流通,只是在中大型商貿中流通。

這是眼下各行務的情況,但到明年就不一樣了,大規模的兌現,存貸。

存還好一點,特別是貸與還貸,百姓歸還錢帛糧,但這些是與銅幣掛鉤的,然而各地絹交價值不一樣,如果絹交價高者,強行百姓償還絹交,百姓怨苦,如果絹交價低者,強行百姓償還錢帛,百姓又怨苦。或者反過來,銀行司虧損。而且還會導致各行務產生混亂,一旦混亂,貪汙做假賬等情況會一起發生了。

所以這個堂吏提議,將三樣一起掛鉤統一。

那麼就沒有這些情況了。

王巨搖了搖頭:“諸位,我來解釋一下。先是為何準備本金,別的不說,就說仁宗時。實際仁宗每一屆交子發行的數量相比於我朝的經濟,也不算多。但為何稍稍發行數量多一點,或者銅幣缺乏。用新交衝舊交,馬上交子價格就立即大跌?正是缺乏兌現的本金。再說這種新交。它的成本很高,作用就是防偽,容易得到百姓的認可,另外一個作用,以及防止後人氾濫發行。”

南宋時,十一文錢交子僅相當於一文銅錢,但這還不是狠的,民國的那次才叫狠呢。

但那次也不能純粹怪民國。真正的罪盔禍首乃是美國,特別是《白銀收購法案》,導致中國大量白銀外流,民國不得不發行法幣,但因為美英日三國的算計,導致法幣改革失敗,貨幣嚴重貶值了,民心也喪失了。因此從這一點上來說,太祖算是中國的功臣,至少讓中國能獨立地走路。雖然走得同樣的慘……然而沒有這個獨立,二祖就無法改革。

不僅是民國,王巨穿越前。都現代化了,還有一些小國,因為胡亂地發行貨幣,結果國家物價膨脹,民不聊生。

這一點上王巨很佩服美帝的,不要說美帝胡亂發行美元,用此綁架全世界去養活他們一個國家。如果真胡亂地在發行,美元早就嚴重貶值了,為什麼那麼多國家將它當成最最重要的外幣儲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