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打算西夏對於我國來說,相當於高麗對於貴國,這樣差不多了吧。”
耶律襄點點頭,不能說,西夏相對於宋朝,等於遼國相對於宋朝吧,西夏也沒那能力。
“如果你們每年給高麗幾十萬錢帛茶,但高麗依然屢屢對貴國發起入侵,貴國會如何做?”
答得好,許多大臣心中喝著暗彩。
還有許多中低官員在廡殿上進宴,不過在走廊外面了,雖然聽不清楚裡面說什麼,但不斷地有太監走來走去,擺上酒菜,所以也將裡面的問話帶了出來,聽到這句回答後,外面立時嗡嗡響起了一團,許多人忍不住低聲說,好。
史書上說宋朝很弱,也沒有那麼弱,但有些時候表現真的很弱,不提遼國使者來到京城是如何的猖獗,就連西夏使者來到宋朝,同樣很猖狂。
宋英宗即位時西夏使者吳宗大鬧一場的不算,在史上宋哲宗即位那一年,夏使春約訛羅聿來到京城,抗聲雲:“元豐西討,師出無名,神宗亦自知錯!”
抗聲雲那是好聽地說法,實際就是衝小哲宗怒聲吼道,元豐西討,你們大宋師出無名,就連你死去的老爸也知道錯了,因此得將侵佔的國土還給我們西夏米脂寨與蘭州等地)。
那時小哲宗也只有十一歲,也就是今年春天,但已經不簡單了。
他不管有多小,但是皇帝哉,不好辨駁,於是立即色變,起身離殿。
可嘆皇上受辱,司馬光等舊黨居然沒有一個人替趙煦出面化解,相反的司馬光來了,如果不是範純仁與呂公著阻攔,差一點連熙河路都要交給西夏人。
所以將資治通鑑一丟,再將司馬光虛偽的外衣扒開,這個人真的很醜陋。
但也說明了宋朝上層的軟弱,兩國使者來到宋朝京城,真的很囂張。
耶律襄一時語塞,過了一會又問道:“但西夏報書雲,你今年將要去陝西,想平滅西夏。”
“西夏訊息蠻靈通的嘛,我明年是去陝西,而且確實想平滅西夏。”
“你……”
“耶律觀察使,且聽某說完,澶淵之盟,貴國是勝了還是敗了?”
“勝了。”
“當真?你回去好好地翻開這一段史實記載。幸好當時王超率領十幾萬大軍在定州莫明其妙地還在佈陣,否則那次貴國十幾萬鐵騎說不定有來無回。不過就是那樣,我朝能不能將貴國滅掉。還是不能。所以真宗陛下與貴國議和,是正確的做法。正是有了這次會盟。才有了八十多年的太平時光。不過反過來,亦是此理。我朝深入到你們遼國,兩次攻伐同樣慘敗。再到西夏,我朝兩次伐夏,皆師老無功。但貴國也攻討過一回西夏。結果如何?就連貴國先帝都差一點失守於河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是先帝大意。”
“耶律觀察使,如果這樣說,就是狡辨了,如果我朝太宗不是大意。平滅太原後,立即賞賜三軍將士錢帛,那麼三軍將士氣振作,何來高梁河之敗?如果曹彬將軍從一開始就保護好糧草,又何來岐溝關之慘敗?如果高遵裕將軍不貪功,讓劉昌祚繼續強攻靈州城,自己三軍行軍穩重,於高處紮營,徐徐逼近,西夏又會是如何?其實這些大意背後的真相。就是深入到敵境,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所以佈置上我方不可能有對方完美。故此。敗多勝少,況且是伐國之戰。我這樣說,你明白嗎?”
“西夏是聽了謠傳”
“也不是謠傳,河曲之戰後,貴國有沒有忍氣吞聲,沒有,陸續派兵圍剿了西夏數年之久,差一點攻破了興慶府,從那以後。西夏對你們契丹開始恭恭敬敬。我此去陝西也是此理,非得將他們打痛。邊境才能真正和平。如果這樣做,你們契丹還會阻攔嗎?”
如果是這樣。遼國阻攔個屁。
最好你們打得死去活來呢。
耶律襄忽信忽疑,王巨繼續說道:“休要小看了這個天時地利人和,就象岐溝關慘敗後,我朝精銳士卒犧牲無數,貴國仍對我朝發起數次進攻,只有君子館一戰稍有收穫,餘下幾戰如何,就連貴國無敵勇將耶律休哥在唐河與徐河,也兩次被我朝痛擊之。或者就象現在,我朝十分珍惜這份和平,但若是貴國尋找一個莫明其妙的理由,翻身將這份和平撕毀,我朝也不懼哉。為何,因為我朝並不想入侵貴國,但貴國想入侵我朝,大軍來到我境,有我在,保準你們的軍隊有來無回。那時候兩國戰亂不休,百姓痛苦不提,還有這龐大的歲納,你們遼國也別指望有了。”
這句話有好幾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