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如此,學院裡的教授又再度將這段歷史拿出來反覆開講。
王巨一生不完全是光明磊落的,比如永樂城之戰,種種跡象證明了王巨可能提前就知道宋朝會伐夏,伐夏後必失敗。而且沒有人敢小視王巨,所以為聖,比如科學,王巨老了後,將彼岸一切為三,開始安心著書立學,然後留下了許多定理與公式以及假想,彼岸科學的推進,正是各個學者不斷地研究王巨留下的這些定理與假想得以成功的。只要順著這些假想研究,必有所進展,但想繞過這些假想,則沒有什麼進展。
但沒有王巨這個默視,趙頊則不可能放權給王巨,同樣則沒有王巨改制成功的可能,更不可能滅掉西夏,擊敗遼國,為後來收復燕雲十六州打下基礎。
以及在高滔滔主政中,王巨可能的在暗中的推動作用。
如果不讓高滔滔與文彥博、劉摯等人瘋狂,宋朝上層精英則不會對朔黨徹底失望,那麼趙煦親政,章惇張商英主政,朔黨的勢力依然象一團魔影在宋朝上空徘徊,章張二人就不能完全恢復王巨的改制,同樣不能集中力量,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王巨在前面做得太成功了,前面越成功,後面越瘋狂,才會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王巨可能的推動作用,使得朔黨更加瘋狂,也使得那幾年宋朝許多百姓民不聊生,這是一次比坐視永樂城慘敗還要更黑暗的手段。但不這麼做,甚至會逼得王巨食言,不得不再次返回宋朝主持大局,當真彼岸不管了?眼下重要的無疑是宋朝,但將來重要的則是彼岸,這裡在將來則關係到整個族群的命運……
正是這個手段,使得宋朝進入漫長的中興時代,沒有一箇中興的宋朝,彼岸則不能蓬勃發展,畢竟那時候彼岸人煙稀少,物產有限,就包括貿易,也要依附宋朝才能繼續發展下去。當然,彼岸的金銀、礦產、技術,也對宋朝漫長的中興起了加成作用。
這是一次完美而又漫長的共贏時代。
所以教授說,手段可以黑暗,心不能黑暗……
教授說完,宣佈下課,有的學生又繼續開啟書本,翻看後面的歷史。
…………
這幾年諸臣一直將趙煦當成了什麼都不懂的孩子,欲所欲為。
但一個七歲能熟讀論語的少年,心智豈是尋常少年可以相比的?況且王巨幾乎手把手地教了那麼久。
只是趙煦為了防止意外,不得不隱忍著。那怕這些人強行和離自己的未婚妻,還逼她改嫁他人,自己也要向這群人陪著笑臉。
想到這裡,他越說語氣越尖銳:“大防,你曾向張載求學?”
呂大防不能完全算是張載的學生,不過他確實向張載請教過一段時間的學業,學海無涯,達者為師,因此某種程度上呂大防能算是王巨的師兄,至少兩人關係不外。
然而這才是最讓人譏諷的地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有些冤枉呂大防了,他與範純仁、呂公著、王存等人是屬於舊黨,但都是溫和派舊黨,手段不激進,行事不殘忍,這幾年呂大防在朝中多少對激進派起著一些制約作用,阻止了國家進一步惡化,儘管這種制約未必是王巨喜歡的。
不過呂大防確實犯下了三個嚴重錯誤。
因為他與章惇一直不和,梁燾攻擊章惇時,他沒有營救章惇,相反落井下石,導致事態擴大,不久又出現了章黨,蔡黨,安石黨。
後來劉摯他們又鬧出王巨黨,呂大防雖然爭過,不過畏懼文彥博與劉摯的勢力,沒有力爭。所以前線諸多名將,一起貶斥到了南方,熊本也因此死了。在這份名單中且不說王巨,遊師雄與种師道同樣是張載的學生。
就算不能因私廢公吧,呂大防與新黨們仇恨不大,那麼也能看得更周全,但他有沒有站在宋朝的立場,去阻止朔黨們的倒行逆施?
幸好因此王巨的佈置,使遼國兩場叛亂拖累了他們的腳步,不然遼軍藉助宋朝前線三軍將士氣憤、恐慌、軍心動盪時,大軍南下,宋朝都能出現嚴重危險。
最後一條,如果原先他因為文彥博與劉摯等人掣肘,不敢有所作為,後來文彥博退下,劉摯等人貶出朝堂了,範純仁重新召回來,呂大防與範純仁齊心合力,還是能夠做到及時撥亂反正,但兩人面對國家的敗象,以及朝堂中的爭吵,束手無策,於是失去了正名的最佳機會。
然而還沒有完呢。
朝廷剛下詔,嚴查段天水案,又有人來擊鼓鳴冤了。
文彥博等人為了苟和,將黑山與武都軍割讓給了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