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來得正好,我們正在商議一件事呢,新紙最大的缺點就是韌性。”
紙張好壞有幾大要素。
第一個要素便是吸墨能力適中,不能涔墨,不能澀墨,這才能便於書寫印刷繪畫。
第二個是顏色,現在紙張顏色最多的是黃色,其次是白色,還有灰色、褚色、粉色、硃色、草綠、靚藍……最有名的乃是唐朝名妓薛濤做的信箋,深紅、粉紅、明黃等十種顏色,但這個都不要緊,最主要乃是顏色得要明豔光亮,不要看上去破舊不堪。
第三個就是韌性。
當然,好紙還要耐老化,不易變色,少蟲蛀,並且因為現在不能稱為百分之百紙漿,所以會有纖維浮於紙上,也就是文人所說的紋理,好紙紋理也要給人一種漂亮的感覺。
但這幾條都是次要的。
竹紙無論怎麼改進,韌性肯定不及麻紙,甚至不及藤紙,除非王巨有能力一下子將造紙工藝提前一千年。
所以幾個紙匠想在新紙裡新增一些藤皮與麻皮。
宋朝藤紙已經出現了白藤紙,可以將它新增在熟料竹紙中。王巨還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玉扣紙。實際後世的玉扣紙乃是生料紙……
可以將麻加於生料紙中,也就是王巨命名的黃金紙。
理論上是可行的。
例如巔峰時的宣紙,主要原料是青檀樹皮與稻草,但也加入了少量楮皮、桑樹皮、竹與麻。就是宋朝一些著名的麻紙裡也加了構樹皮、桑皮與龍鬚草等配料。
為什麼紙貴,一是這些纖維粗,雖然韌性有了,所以紙厚,其次原材料成本高,象麻只能用麻皮,麻桿沒有用的,藤只能用藤皮,想一想載培青藤效率有多低吧,一斤青藤能取多少藤皮吧。
不過加入少量藤皮與麻皮,成本不會增加多少。
韌性這一環改善,竹紙最大的缺點也就消失。
但到了實踐中,會產生許多新的工藝,工藝不完善,那麼一加一不是等於二,說不定還會小於一。
李貞想了一會道:“可以,不過我今年必須見到成熟的新紙,明年必須能銷售,那怕以後再慢慢改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大郎,放心。”
李貞又說了一會,然後回去,問王嵬:“你可有什麼信帶回去?”
“大牛他還好嗎?”
“還好,延州來信說是張公去了渭州擔任了渭州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