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使,你回京後立即稟報,我將渠工安排好了。立即進京述職。”
“好。”黃太監迅速回去。
王巨將手下幾個門客喊來,陶青與黃良才學比趙度勝過了一籌。閱歷卻很不足,趙度圓滑,可見識也不足。不過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人多主意多,所以王巨想聽聽他們的想法。
“司馬公想對付你,事兒有點難辦……”趙度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畢竟兩人不是一個級別上的人物。
“透一個底,以前我進京科舉時,官家當時為潁王。對我少年時的一些事蹟頗感興趣,與我略有往來,對我印象也不惡。”
“有這回事?那就好。”
“也不能說很好,官家終是年青,這些人富有經驗,若是處理不當,說不定能逼得官家將我當成犧牲品,與士大夫們苟和。”
“這倒要注意。”趙度道,不僅是現在的趙頊,即便當年的趙禎能稱為動操有術了。但在諸位士大夫相逼下,狄青也成了犧牲品。
“子安,司馬公對你會抱多大的惡感?”黃良問。惡感也分成好幾種的。一種是輕微型的,一種是不死不休型的,若是後者,那就嚴重了。
“這樣說一說吧,首先說軍事。你們也知道司馬公在修一本書,陛下親自命名為《資治通鑑》,還沒有修完,但說明司馬公對歷史十分精通。”
“那是好事啊。”
“未必是好事,你們想一想前面的王朝。秦朝是胡人滅亡的嗎?內部崩潰的。漢朝呢,外戚當權。西漢末落。東漢更是如此,外戚專權。宦官干政,然後黃巾暴亂,東漢瓦解。西晉更不用說了。隋朝亡於暴政。唐朝武將專權,導致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後面又因為兼併導致黃巢暴亂。因此在前面的朝代中,胡虜雖是威脅,但不是致命性的威脅。只要內政不出現失誤,國家就不會滅亡。”
“似乎是這個道理。”
“但到了我朝,不是這個道理了,看看遼國如何讓燕雲百姓忠心的?他們已找到了一個胡漢共融的辦法。然而司馬公不會這樣想,相反的,他從歷史上看到的,由於王朝過度擴張,反而造成了國家窮兵黜武,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因此他的性格漸漸變得苟安。”
“苟安也不好吧。”
“希言,當然不好了。繼續象這樣下去,我朝必亡!”這個就扯遠了,王巨又將話題收回來,繼續分析司馬光的性格:“其次司馬公飽讀詩書,出身名門。”
三個門客額首,司馬家族據傳是西晉那支司馬家族後裔,那可是真正的皇族。而且他們又聽到一個傳言,司馬光父親司馬池年幼喪父,為了安心讀書,將幾十萬貫家產分給了叔伯父們。那還是真宗年代,可想司馬家族擁有多少財富?
王巨繼說道:“另外在司馬公人生歷程中,也經歷過一次戰爭,那次在豐州我軍大敗,似乎司馬公參與了其中的策劃,至少是他默準的戰爭。這次慘敗讓他記憶猶新。並且他的官途,多是判官,通判、推官之類的幕僚官與監督官,沒有過總掌一個大州的經驗,有可能也難以察覺獨立做事的艱難。”
這樣一分析司馬光的背景、人生歷程,司馬光的性格也就出來了。
性格保守,對戰爭排斥,自覺地維護著儒家的尊尊,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自覺地維護著統治階段的利益,這個統治階段不是皇帝,而是各個大地主與官戶權貴們。
然而再看王巨做法呢?
他對苟和排斥,推廣的是齊民之策,而且不是趙普式的齊民,更徹底,並且自己帶頭。
“那麼說來,司馬公與你無法通融。”趙度說道。
“你們也是這樣認為的?”
“應當會是吧,”趙度不確信地說,雖然他做了多年胥吏,為人也圓滑,不過見識的高官並不多。
“那就勿用置疑了,現在兩種做法,一是委婉地回答司馬公,一是倚仗官家對我還有點信任,司馬公現在威望還不足,對司馬公展開猛烈的反擊,你們再想一想,兩處做法的優劣。”(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