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情況比大臣們彈劾的要好得多。
在朝堂上章惇是盡了心的,地方有有程師孟。
前面還有王巨指導下葛少華做的榜樣,比如那個十年契約,移民的待遇與安置,甚至讓一些百姓回去宣傳。這些都是好的一面,不過在巨大的阻力面前,它起的效果仍是有限。
最簡單的,水土不服。這是必然,也必然會死人,但在家鄉,就沒有生老病殘?然而放在移民上又擴大化,效果就是兩樣了。
要命的是王巨聽到一條訊息,朝廷即將程師孟調回京城擔任三司副使,那麼誰來主持兩廣的棉花種植?而且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移民越來越多,一旦主持的官員品德不好,或者才能不夠,都會引發更大的問題。
王巨又想了許久,忽然眼睛一亮。
“子安,可有良策?”章惇高興地問。
史上對他的評價很低,說是奸臣,實際王巨對他十分看重,能文能武,與呂惠卿曾布相比,又少了一些私心,與王安石相比,又少了一份固執,只能說他作風剛硬,然而有幾個有作風的宰相,作風不剛硬的?
王巨徐徐道:“郵政系統……”
宋朝郵政系統,就是各個驛站以及進奏院。
進奏院為上,各地官員的奏摺多是由驛站遞到進奏院,再由進奏院送到各個部司,朝廷普通的詔書或兩府的詔令,也是由交給進奏院,再由進奏院派發到各個驛站,送到各個官員手中。因此還有一系列的制度規訂。包括詔令未達官員之前,不得洩露,重要的政令,即便到了各個官員手中,也不得洩露。
這是上。
還有下。比如前線將士的家書,各個官員往來的書信,多是由驛站送達。
不過比唐朝進步的是,唐朝是役,宋朝沒有動用百姓,而是動用了好幾萬廂軍作為驛卒。
另外與後世不同。這不是“收費專案”。
不收費了,資源又有限,所以普通百姓很難用驛站來傳達家書,包括前線將士,也不可能經常性地與家人書信往來。
這又導致了另一個情況產生。為了保證突發事件及時送到朝廷,宋朝在各個主幹道路上每隔十幾裡二十幾裡便設一驛站或水鋪,這麼多驛站水鋪花費不菲事小,養活那麼多驛卒更動用了許多錢帛。於是各個驛站又成了招待往來官員或商賈的場所。
在唐朝,這個制度足夠了,反正朝廷禁止百姓流動。但在宋朝這個制度顯然已經落後。
但多年以來就這麼過來了,所以大家也沒有察覺。
王巨提出的便是這個郵政改革。
朝廷可以印發“郵票”,各個驛站向百姓放開。根據路程遠近與包袱輕重、貴賤由百姓購買郵票,驛站替百姓傳遞家書,錢帛以及貨物。
它等於是郵政局與快遞公司的縮小版。
並且現在正是推廣的好時機。人口稠密了,流動的百姓也多了,放在宋朝初那是不行的,人煙稀少,入不敷出,或者必須提高收費價格。讓百姓望而生畏。
王巨簡單地說了說。
“好主意啊。”曾布讚道。
一旦這個改革執行下去,首先一半驛卒得以養活。流動人口多的地區全部驛卒都能得以養活,餘下的也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收入。
這些驛卒不要朝廷供養了。無形中又替朝廷節約大量錢帛。就打算三萬驛卒,那一年下來也會節約一百萬貫!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