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曾公亮所說的小錢。
不僅是泉州一個市舶司,還有杭州、秀州、越州錢塘江的三個市舶司,以及廣州與密州兩個大市舶司,以及間接的商稅,可以說,只要讓王巨今年再經營一年,給朝廷直接間接的收入就能接近一千貫。關健它不是斂出來的,在給朝廷帶來收入時,還拉動了許多百姓的收入。難道這種收入不是趙頊的夢想嗎?
可能後人還會繼續罵王安石貪財。
實際真弄錯了,真正貪財的主不是王安石,而是趙頊。
如果不是巨大的積欠,以及緊迫的時間,王安石未必斂得那麼兇……
不過還有一件事王巨沒有做,正好章惇來送賀禮,他說道:“正好,子厚兄,有件事我們協商一下。”
“請說。”
“其實遼國能相逼,主要還是災害,特別是邊區的災害。”
“是啊,若無大災,遼國豈敢相逼?”
“不過知道了這一點,還是有辦法解決的,請子厚兄額外撥出三百萬石糧食,前往兩大邊區,緩解邊區百姓的饑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妥啊。”
“放心,不會讓子厚兄為難,在這一年多內,頂多到明年夏天,這三百萬石糧食,我會讓海上商賈們替朝廷彌補回來。”
這便是王巨想出來的辦法。
想立即調糧那是不可能了,於是王巨將主意打到三司上。但為何三司有糧不賑?這不是不賑,按照宋朝立國標準,國家得備九年關健的戰略性儲糧,這個九年不是全國百姓九年的糧食,而是指京城百姓的儲糧,以及三軍將士的食糧。遇到這樣的災害,不要說九年了,三年關健儲糧恐怕也沒有了。
不過三司裡應當還有少量一些關健儲糧,這個糧食。除非餓到全國大起義的地步,否則是不敢放出來的。
原因很簡單,萬一明年繼續有災害怎麼辦?
若是國庫裡一粒糧食都沒有了。那就會出現大漏子。
因此王巨換了一種辦法,你先將這些戰略性儲糧放出來。雖然災害在處續,不過相比於去年,要好一點了。至少三百萬石糧食放出來,能將邊區百姓的饑荒問題解決一大半。
邊境百姓不餓了,人心安定,西夏就不敢打主意,遼國也不敢打主意了。
章惇也有私心,王巨同樣也有私心。不過這兩人皆是同一類人,至少不可能因私誤公。
換作其他人做三司使,王巨就不會說這句話了。
並且現在朝堂上對王巨也有利,蔡挺與王珪對他一直很不錯的,吳充與陳昇之與他也沒有致命性的衝突,至於呂惠卿,只要他繼續呆在泉州,依然會將王巨當成朋友,王韶雖沒有多少直接會面,然而兩人神交很久。韓絳不能高估,但不會排斥王巨。
至於臺諫有一些文彥博的爪牙,只要兩府宰執對他不惡。也不足為害。
實際隨著他的一些理念逐步宣揚出去,下面的一些基層官員,也開始重視起王巨。
所以王巨才想出這個計劃。
都是為了國家,而非是個人。
章惇訝然道:“子安,那邊有這麼多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