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低聲說道:“妃兒,走的時候,拿出一千貫錢,濟助村中的貧困百姓與孤寡老人,不能佔鄉親們的便宜。”
妃兒恩了一聲。
王巨揹著手,走了出來。
村外便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田野,夏麥基本都收割上來了,不過田裡皆長著綠油油的粟苗與豆苗,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早不是他原先開拓鄭白渠時那般荒涼的光景。
王巨眼力好,居然在一些旮旯裡看到他從彼岸帶過來的一些雜糧。
雖然伐夏之戰,使鄭白渠許多保捷兵犧牲,但沒有影響鄭白渠的莊稼耕種,特別是未來這兩三年內,鄭白渠的糧食尤其重要。
三叔安排妥當後,進了屋,說:“太保,這次回來打算呆幾天?”
“就幾天,祭完祖後,我們將要去河州。”
“河州,這麼遠?”
“吐蕃背叛我們大宋,朝廷可能會對吐蕃用兵,故此我要去河州,不然不能指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無論河州,還是朝廷對吐蕃用兵,對於“三叔”來說,都太的遠了,遠得不可想像。但是王勝一臉自豪:“沒想到當初那個窮山村裡出了一個大人物。”
兩人又說了一會兒話,王勝便講到了這個私塾,前後共出了十七名舉子,包括王家寨都有兩個青年考中了舉子。
說到這裡,王勝十分自豪,想當年,一個保安軍共出過多少舉子?
王巨暗暗擰了一下眉頭。
這個舉子,王巨很不喜。
王巨為何將科舉劃成四級考,現在參加科舉計程車子太多了,每一屆幾乎達到了十幾萬人,甚至接近二十萬人。
有的大州人口多,教育發達。比如京兆府十三縣二十多萬戶,每次參加解試計程車子能達到三四千人四五千人,無疑給各州府帶來沉重的壓力。所以先經過各縣的童生試詮選,那麼每一縣只有數百人參加了。這樣各州府壓力立即去除。
但寬的只是各州府解試壓力,到了省試之時,不僅有新舉子,還有老舉子,因此每一次省試新老舉子人數能達到一萬多人,多時能達到兩萬人,自己節裁官員數量,進士名額壓縮。如今每屆殿試只錄取兩三百名進士。
想一想這麼多舉子,只能爭這兩三百名名額,會有多大難度。
因此這個私塾儘管出了十七名舉子,卻無一名進士,中了進士,也未必能做到高官,不中進士,更是一無是處。
“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科舉……”王巨在心中嘆息一聲,隨後臉上也有些自豪。
彼岸也有教育。暫時不比宋朝優勢大,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積,識字的百姓比例。會很快超過宋朝。
彼岸也會錄用一些頭腦靈活的青年學生為胥吏,為各鎮幕僚官,但在彼岸,胥吏實際就是官員,最少是公務員,不存在任何岐視的,因此薪酬也遠比內陸要高。
不過彼岸錄用這些青年學生時,不是看他們知道多少經義,而是他們在專長知識上。能不能活學活用,能活學活用。才會錄用,然後讓他們用這些學來的知識。帶領著百姓走上更富裕的道路。
而且在各個學校授課時,就刻意提到了這一條,不管學生將來會不會選擇去做胥吏與幕僚官,或是選擇其他職業,同樣也要活學活用,只有活學活用,才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給自己帶來美好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開智慧。
其實除了科技生產力跟上去外,彼岸許多制度已經不亞於制度了。
現在彼岸仍沒有宋朝富裕,不僅人數太少,平均財富也不及宋朝,宋朝窮人多,但有許多富人手中的錢財多得嚇人,因此一平均下來,依然遠勝過了彼岸。
當然了,王巨寧願要彼岸那種財富,也不會要宋朝這種財富。
但正是因為制度教育各方面的不同,就連財富,彼岸也會大踏步地追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