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之所以太祖用文人,乃是他一句話,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認為文臣雖貪,但沒有武臣危害大,朝廷能接受。但那是前朝,文人沒有完全掌握國家大權。一旦象我朝現在這樣,那就未必了。”
這個是有案可翻的,只要趙頊回去查一查太祖實錄,就能查出來。
“太宗用文人,乃是為了鞏固權利,不能全部當真,看看邊境太宗用了多少文人擔任主將的?”
未說不能當真原因,主要當時情況很微妙,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柴榮還有一些影響存在,一部分大臣與權貴心中偏向柴榮,更多的大臣權貴與重將偏向趙匡胤,可是趙匡義的藩邸功臣又沒有多少人能拿得出,因此這才廣用文人,包括寇準張齊賢呂蒙正他們迅速上位。
但不說,話講到這份上,趙頊也應當明白了,趙匡義那是沒辦法,但到了宋真宗宋仁宗手中就沒有這個必要了,所以必須糾正回去。可恰恰相反,趙禎沒有糾正回去,反而越陷越深。
“殿下,先帝可能養出來了士,如範公,但這些士僅僅是少數那麼幾個人,其他的人不是養士,而是在養蠱母!”
“王巨,你也是士子。”
“我是士子,更是大宋的子民。”
不過王巨顯然也沒有深講,未來那些人會很讓人頭痛的,況且他還不知道能中多少名,又外放成什麼官員。即便趙頊以後賞識吧,自己若是官職低了,才二十出頭,有什麼話語權?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趙頊又道:“你刻意將我喊來就為的說這些?”
這些?若記住了這些,你以後不知道會少走多少彎路。
為什麼要結黨,人多力量大,就會有更多話語權。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你與那個怮相公就能團結中間派,無論革命性的改革,還是改良性的改革,都得要團結中間派,才能讓那些反對派失去力量。
看吧,王巨心裡說道。
總之未到說的時候。
於是說:“這次科舉有一個奇人,臣想帶你見一見。”
“哦,是誰?”
“一個舉子,一個真正文武雙全的舉子。”
“帶本王去見一見。”
“臣請殿下來,就是讓他與你相見的,不過臣要說兩件事,第一不得洩露你的身份。”
趙頊呵呵樂了起來。
“其次一旦放榜了,殿下就最好不要與大家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