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滔滔琢磨了一下,說道:“司馬光如何?”
“司馬光?”
“皇兒,你是天下共主,不能以己之喜怒而用人。先帝掀起濮儀之爭,諸多大臣爭辨,甚至一怒之下,自己請求退出朝堂。何謂政治,政務治理,但這些人成了什麼?純是意氣之爭。他們能逃,哀家也反對,可哀家如何逃?所以這都不是士大夫的做法。高明的做法是勸,是給官家臉面。比如三丁刺一,司馬光反對,但做得有體有度。先起是韓琦,詔書是先帝頒發,因此爭一爭,讓三丁刺一不能惡化,制止惡習。”
“母后,三丁刺一不行哪,大順城之戰,蔡挺與王巨都不敢用任何一個義勇。”
“這件事哀家也聽說了,也不是說不行,比如王巨擴建保捷軍營,所選的軍士豈不是來自義勇。非是不行,一不能讓它憂民,二減少其弊病。如蔡挺的做法,不用軍士做教頭,而用重傷下來的老兵擔任教頭,就近擔任,大家互為鄉里,一安置了部分重傷老兵,讓他們衣食無憂,二減少了一些弊端,又是秋冬教習,並不影響農耕生產,去掉弊端,亦無不可了。就是取締,如今政局未穩,如何取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母后教誨的是。”
“司馬光也是此意,既提出建議,又全了大家與朝廷的臉面,這才是真正大臣的作為。然後說濮儀,他也上書抗辨,不過一直在全先帝臉面,進退得度。所以哀家認為他倒是一個好人選。”
“不過此人苟和……”
“苟和不對嗎?如今這種局面,不和還戰哪?哀家不想平滅胡虜,強我大宋?但就是戰,也要積累力量方可開戰。大順城之戰,乃是王巨之功,提前一年謀劃,並且那一戰還勝得兇狀萬分。但下一回呢。不過那小子再磨礪幾年,倒是皇兒的一個好幫手。”
“現在也不能調到京城來。”
“那是,鄭白渠若成,西北將少去一塊重要的心病。”
“母后,但兒臣還是以為司馬光不妥,前些天王巨回京,與兒臣說了很多,一說軍,二是官吏,三說坊場河渡,另外也說了一些浮費的事,兒臣以為是良策。其中就有淘汰冗官一項,一是減少科舉名額,二是減少蔭補名額,三是將一些老病昏貪的官員勸退,後面兩條他建議兒臣徐而圖之。”
“說得不錯。”
王巨那幾條只能說改良,即便放在思想略有些保守的高滔滔面前,她也會支援的。
比如這三條後面的兩條徐而圖之,現在韓琦還沒有下,趙頊無法掌握大局,一動必然引起很大的爭議。所以有想法可以,但眼下不能動手。
“是啊,不過前面一條,必須從今年科闈做起了,而且父皇去年下了詔書,兒臣也有藉口。但是司馬光卻上言,奏合格進士三百五人,明經諸科二百一十一人。兒臣勒令減到兩百人,司馬光上言反駁。爭議許久,最終奏合格進士二百三十六人,明經諸位一百八十七人。”
這是妥協的結果。
趙頊被司馬光侃昏了,加上司馬光做了退讓,於是趙頊便同意下來了。但最後回去一想,不妙,為什麼呢,壞了規矩。這個頭一開,父親那道詔書以後再拿出來就不管用了!
這個不急呢,後面還有磕磕碰碰的,而且讓趙頊碰得很慘。
青澀想上進的趙頊……
齷齪計程車大夫……(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