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百科> 第四四六章 二王(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四六章 二王(下) (4 / 4)

宋朝現在的問題確實就是龐大的費用開支。

一是兵費開支,經王巨提議後,狠裁了一下,從明年起漸漸開始不需要付出安置費用了,那麼一年會省去一千多萬貫費用。但還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除非裁去一半軍隊,然而面對西夏與遼國的威脅,誰敢這樣裁?

二是官員費用,官員數量太龐大了,如果將高階官員的薪酬減去一半,再削減掉一萬名官員,又是一千多萬省下去了。然而連王巨都不敢說,陳襄敢說嗎?

三是越來越多的宗室子弟,這部分費用三司未現,用費是內藏庫撥出來的,但若沒有這些費用,內藏庫豈不能撥出來補貼三司?可是陳襄敢說宗室子弟不贍養嗎?

四就是冗費,也就是王巨所說的冗政,陳襄所說的浮費。

官員機構重疊臃腫,導致政令不能暢通,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慶曆戰爭時,一斗粟大後方的成本不足十文,但到了前線,變成了三百多文,一千多文,並且裡面多有黴變的積年陳粟,或者是攙了太多的泥沙,導致士兵不能食。

為什麼,正是參與的機構多,無法追究失職的官員,才有了這些醜陋現象。

這就是浮費。

如果政令通暢,國家機構高效簡潔,官吏清廉,辦事認真,這些浮費自然會消失。

但這比實現儒家的大同還要遙遠,或者說根本不可能。

況且誰是賢者,誰是才者,此時這個賢與才二字已經嚴重扭曲。因此陳襄所說的策略,除了誇誇其談外,一點參考價值也沒有。更不要說省徭役、薄斂財,那個君王不想?如果宋朝一年財政收入壓縮到五千萬以下,保證天下歡天喜地,然而後果呢,好了,只要五年,宋朝就要滅亡了。要麼繼續借下去,那麼借下去會導致什麼後果,請看明朝為何滅亡的!如果明朝國庫有足夠的錢帛糧草,能坐視陝西餓死那麼多百姓?那麼李自成與張獻忠能有起義造反的土壤嗎?

“朕非亡國之君,”這是崇禎在煤山臨自殺前說的一句話,想來那時崇禎心中何其之冤!

因此王巨聽到後,評議一句:“書呆子!”

陳襄不會管王巨是什麼想法的,繼續說道:“臣想來陛下之心必不如此,然則天下人皆知誤陛下者王安石也,誤安石者呂惠卿也。”

呂惠卿氣得發抖,我是支援了變法,但我不是主導者,你這個老傢伙在胡說八道。

但陳襄乃是言臣,怎麼辦呢。

陳襄繼續說:“以陛下聰明,觀天下之論議,其法制利害固已灼然也。奈何安石持強辨以蠱惑於前,惠卿畫詭謀以陰助於後,加以反覆比周小人隨時觀望,平時公議,則舉知其法之非,一撓於利,則又言其法之是。此雖陛下之至對,不能無惑,雖臣等之至忠,亦不免指為朋黨。近者,諫官李常以言事待罪,尚令分析;孫覺以奏對反覆,落職外遷;御史中丞呂公著而下,皆以不職為言,乞從責降。而臣獨區區未敢以請者,尚冀犬馬之誠,一悟聖意,許以青苗之法下議百官。一呂二王,天下必亡。如臣言非,則甘從遠竄,以戒妄言;如臣言是,則安石、惠卿亦乞特行貶斥,以謝天下。”

王珪惱道:“陳襄,關某何事!”

這個二王,一王王安石,那麼另一王呢?姓王的官員很多,不過除了王安石,重量級的“王”只有王珪了。

“我不是說你,而是王巨。”

趙頊終於睜開眼睛,奇怪地問:“為何是王巨?”

關於青苗法利弊,參與的大臣很多,但王巨自始至終一言不發,這個王豈不是很奇怪了?不但他,許多人也感到納悶,包括王巨自己。(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