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百科> 第四四七章 禽獸不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四七章 禽獸不如 (2 / 3)

“出自何?”趙頊驚詫地問。

“《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不能兼愛,不能為我,適度平衡,乃是中庸之道也。”

趙頊默默地點了一下頭,這個道理以前王巨也說過。王巨是張載學子,看來這種思想是來自張載。但他想錯了,張載產生這種思想,恰恰是受了王巨影響。不過這個都不重要了,王巨也不想在儒家上有所建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至於張載美化了儒學地位同樣能理解,張載也是大儒,不美化儒家,難道還美化法家墨家?

“微臣聽到許多人說漢以後,是法儒兼治,以儒為表,以法為裡。實際這是錯誤的說法。儒家之骨,仁義,仁為義之本,義為仁之節。何為義,側隱之心謂仁,羞惡之心為義,雖孟子未說如何羞惡,實際為節,為法,故《逸周書》裡所說。能收民獄者,義也。荀子說,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夫子在禮記裡也說過,司寇之官以成義。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除去天地之害,謂義。”

“這個有點道理,類似佛家的降妖除魔。”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萬千,總歸一途,因此道佛儒在許多認識上多是殊途同歸。”

張載這番話未必讓所有人全部認可,不過大家都感到莫明其妙,這是朝會。說這個幹嘛?

“我朝以儒家為學問標準,但儒家不是墨家。有這個法家的義,有這個平天下的兵,所以才構成了完整的儒學。比如這個不恰當的故事,漢朝文景之時沒有用兵,但那時重的是黃老無為之道。到漢武帝時才重儒學,也從漢武時才開始用兵。這樣比喻雖失了偏頗,但也說明儒家之道。以內為本,為家為國,此謂兼。此謂治,此為仁,此為愛。上忠君王,下愛百姓。”

“不錯,不錯,”趙頊連聲道。這個觀點他喜歡。

“不過對敵人則是要平,平就是義。就是伐,就是羞惡。就是節,就是除天地之害。然而在我朝現在恰恰相反,對敵仁,對己義……這讓微臣感到痛惜。”

轟!

許多人色變。

這等於罵許多大臣連墨子都不如,那麼豈不是連禽獸不如?

這也是張載氣的。

弟弟是好心,更將陳襄等人當成了君子,當成了好朋友,卻沒有想到剛一離開京城,立即被陳襄利用,攻擊王巨。

本來因為弟弟就讓他難堪了,這一來,他更不能呆在京城了,剛才陳襄彈劾時,張載就產生了辭官的念頭。反正是辭官,不如最後替自己弟子說公道話吧。

“各人有各人的道,各人有各人的法,因此我朝包容佛道,甚至西方夷人的宗教,只要是宣傳仁義的,也任由他們宣傳,再比如耕耘,有人用牛馬,有人用鐵鎝,有人用塔犁,還有百姓強行用人力背犁,做官員只能歸勸誘導,能否強行百姓用那種方式耕耘。即便法不同,為何大家不能坐下來心平氣和的協商,找出一條更完美的道路。或如青苗法,不執行罷,執行罷,不執行大家想一條比青苗法更好的國家富強之路,執行了,大家互相監督,去其所短,留其所長。況且我朝積弊那麼多之時,為何不能內部團結,一致對外?”

王巨搖頭苦笑。

老師還是想當然了。

其實不是宋朝,有幾個國家不內爭的。

所以他在前世最恨也最敬東方的那個倭國。只有那個倭國才能稱為很接近張載所說的,不管那個倭國的人性如何,確實人家很團結。一個簡單的例子,他們人種來源同樣複雜,但人家明智的只有一個民族。如果不那個倭國資源有限,國土狹隘,那將是整個地球的災難。

但趙頊不管的,他喝了一聲:“好。”

大約這段時間也將他頭吵大了。

“陛下,弟子王巨心性確實很激烈,因此當時拜入我門下時,我用鎮尺打其手心,讓他切記溫良恭讓,又說君子溫潤,溫潤似玉。不過他這個性格很難改正,於是我在去渭州分別之時,又說,你以後不能做一個君子,但可以做良臣,文能輔助君子治國安民,武能保衛國家百姓,打敗胡虜,揚我大宋國威。幾年後,王巨也確實做到了,這讓微臣感到很自豪。”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