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百科> 第613章 虯髯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13章 虯髯客 (2 / 4)

得從反面看,實際王巨這麼幹,很多確實是違規的。

呂何良也是呵呵一笑,因為想要做大事嘛,因此確實有很多困難,包括這個遷徙百姓的數量。不過做為個人,能生生創下這片基業,也是不易了。反正呂何良將這片基業看成了王巨個人財產,交給朝廷……幹嘛,那不是好事,是純找抽的。

甚至可以說,再拖上一年,王巨的實際財產能算是宋朝的首富。

他還好一點,特別是黃驊與韓韞,看到這個財富的增漲,再想到離開慶州時的困難,兩人就象做夢一般。

想到這裡,呂何讓說道:“子安,就算資助國家,那也要小心哪,如果沒有那一百萬貫,你現在說不定就能進入兩府了。”

“無妨,現在讓我進兩府,我也未必願意……”馬上看看王韶的下場,王巨又說道:“而且那些作坊就在大家眼皮子下面,確實礙眼。”

“對了,那三個作坊現在如何了?”

“竹紙作坊還是攤派了,只是數量不象陳襄定的那麼多,價格也略略提了一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是高家,介甫公也敢攤派,難怪會下臺。”

“高家難道就不攤派?主要是介甫公食言,才使得大家怨懟,如這個市易法,若不是說滯銷商貨,那也罷了。說了滯銷商貨,卻要攤派竹紙。高家豈能不怨恨?所以說,於其這樣得罪人,不如齊商稅,何苦之。”

“不僅要齊商稅,還要齊稅。”呂何讓說道。

這幾年,替王巨辦事,他跑了許多地方,看到許多事物,也包括這個徵稅。

也許後人認為。佃農很悲催。實際也未必然,如果主家好,百姓還是願意當佃農。因為佃農不需要交納兩稅的。然而一些主家因為沒有勢力。地雖多,卻很貧瘠。可因為沒有人,便讓胥吏劃成上田了,那麼就得多交稅,結果明明手中有很多地,還養活著一群佃農,但還是不堪重負。特別是王安石變法後的種種攤派,更加重了這部分主戶的負擔。

那麼宋朝稅重不重?真的不重,即便將兩稅與一些苛捐雜稅加在一起。再加上青苗法與免役法的攤派,不過八九千萬。十畝地才攤派一匹石貫束),難道重嗎?

這個原因主要就是許多豪強權貴不交兩稅,象韓琦家那麼多地,幾乎佔據了大半個縣,但交納了多少稅賦。即便攤派了一點青苗貸與免役錢,韓琦都要與王安石拼命了。

正是這種不公平的稅收制度,加速了貧富分化,雖然呂何讓沒有金手指,但這些年一直在替王巨辦事。也積攢了一定的眼界,知道這樣發展下去,對宋朝很是不妙的。

“能齊商稅就算好的了。還想齊稅?”王巨哈哈樂了起來。

“唉,對了,子安,為何南海諸島,皆沒有虯髯客後人的下落?”

在宋朝之前,就有一部分人遷徙到了海外,多數同化了,還有少數人保持著原有的傳統。但唐朝總的是禁錮政策,遷徙的數量少。倒是進入到宋朝以後。王巨未發起遷徙之前,就已經有了一部分百姓向海外遷徙。並且多是福建路的百姓,有的人還聯絡起來了。然後團結在一起。

然而呂何讓指的不是這個。

王巨意味深長地說:“陶希言與張良國去了海外,然後驚詫,怎麼這些玳瑁、香料與珊瑚就象稻草一般。然而若非我朝,它們與稻草有何差別?我朝是根,海外是葉……不要胡思亂想了。再說,就這點人……”

當成一個產業,這麼多人,那什麼驚人的,但放在這麼大片地區,想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就不要虯髯客了,安心替我朝做點事吧,這不是僅是為了官家,也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

呂何讓下去。

就這點人,然後就著這點人,去完善王巨那個北部灣海盜計劃了。

王巨又找到陶青,讓他做另外一件事。

潤州那批船有的要轉到泉州停泊,然後帶著百姓離開。王巨慨嘆人太少了,實際幾萬人,聚在一起,那也相當刺人眼的。若不是他擔任著知州,誰會同意這麼多百姓上船?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