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王巨也沒有婉拒。
另外就是他的差官。判桂州兼廣南兩路宣撫經略使。
多了一個經略,而且還多了一個許便宜行事。
也就是從現在起。兩廣就交給你折騰了。而且趙頊又下詔給各司與各州軍長官,讓他們必須聽從王巨指揮。
但也不是真讓王巨胡來的。如果王巨將下面的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不管他做什麼,各知州與各司使都會牴觸,甚至鬧到京城了。
所以這時衙役不敢稱喟明公了。
官職高得怕人,已經超過了年齡的限制。
幾名衙役還是很喜歡的,在連番大捷下,即便是南方,也聽到了王巨的一些事蹟,並且聽說這個官在治理百姓上也頗有一手,以至讓慶州幾十萬百姓上萬民書。
就不知傳言是真是假。
王巨語氣很溫和,說:“謝過諸位衙哥子。”
又問:“陶公可在州衙。”
“陶公正在州衙處理政務,”幾個衙役一臉肅敬地說。
王巨暗中點點頭。
臨來前,他向朝廷央請必須留下幾個人,老將和斌、燕達、曲珍、苗履、姚麟姚雄叔侄、楊從先、種誼。
為何要留下這幾將,因為這幾將都隨大軍南下過,不管是不是慘勝,都對交趾的地形以及風土人情有一定的瞭解,和斌更是久在南方的老將。
實際楊從先原來僅是戰棹都監,就是負責製造戰船的技術官員,非是武將。然而未來必用到水軍,也讓王巨留下了。
除了留下這幾將外,又再三申明讓朝廷在這幾年內讓陶弼一直擔任著邕州知州,不得調遷。
其實這一戰發生前,王巨也沒有注意這個陶弼。直到戰爭訊息傳出,王巨才對這個陶弼感到訝然。
然後派人打探了一下此人的生憑,更是訝然。
此人是陶嶽之子,陶嶽在後世沒名氣,但在宋朝很有名氣,乃是有名的清官,整個端州知州不取不用端硯者只有包拯與陶嶽兩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不過陶弼更其父一籌,很早就隨楊畋討伐過五嶺徭,平儂智高時又立下戰功,並且在隨後兩次興修靈渠,皆出過大力。以前也知過邕州知州,聽說內政很好。被人輿為“左詩書,右孫吳孫子吳起)”。章惇經營南北江,慮無人可用,便想到了陶弼,用他擔任辰州知州。陶弼去辰州不久,便替朝廷招降北江彭師宴。
蘇緘遇害後,朝廷又用此人擔任知邕州。
郭逵連夜撥軍撤退。還有其他各部軍隊,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都匆匆逃跑。甚至連輜重都丟下不要了。
但這時江對岸還有許多交趾軍隊的,正在隔江觀望。
陶弼無奈。只好約束著他帶來的邕州土兵殿後,才使得江對岸的交趾軍隊不敢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