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時還是不錯的,然而在汛期時的黃河水位有多大啦?
這是宋朝的黃河。不是後來的黃河,水流量足足是後世的近兩倍。
就那麼多低窪區。漸漸成了良田後,那一個百姓願意讓官府決堤洩洪?特別是現在。河北路同樣人煙稠密,耕地緊張。土地就是百姓的性命。
朝廷又急於斂財,沒有給予充足的補償。沒有補償,繼續決堤洩洪,百姓能不拼命嗎?
而宋朝官府主流心態就是寧肯不作為,也不想惹事情。於是一起不作為了。
沒有了充足的洩洪區,南北二流又漸漸被河沙填淺,黃河又開始了多次決堤。
這還不是趙頊擔心的。
因為王巨提示,朝廷也漸漸注意河北種種情況。
河北路分為兩部分,一是南部地區,二是北部地區。北部地區就是邊境戰區了。以前河北北部地區是後世河北人難以想像的,特別是滄州,乃是萬湖之州。各條大河河道也很深,這才有了柴榮用大船裝載軍隊物資伐幽州的故事。到了宋朝,仗持著這種地形,滄州那邊遼國是沒辦法了,只能從河北西北部地區入侵。於是宋朝修建了各個關城,楊六郎又在各個關城之間廣植樹木,讓這些樹木成為綠色長城。
然而現在因為黃河的注入,果如王巨所說的那樣,各條大河因為泥沙積澱,枯水時僅能通行幾十噸的小船,河北東北部地區,大量湖泊沼澤也在漸漸消失。
如果宋朝得到了燕雲地區,將防線向幽州推移,那也就算了。關健燕雲控制在遼國手中。
那麼這種地形的演變,將會對邊防構成致命的危脅。
實際沒有方便到遼國,而是方便到了金國。
如果不是黃河改道,金人南下至少不會那麼輕鬆容易!
這些趙頊是不知道的,然而遼國使者的囂張,也讓他產生了危機感。如果遼國現在真的入侵,從地形上來說,會比宋真宗時更容易。
“黃河……陛下,想要治理不是不可能,但太難太難了。”
想要治理黃河,只有一個辦法,引黃入濟。
但不僅是這四個字,黃河枯水時水流量幾乎只是濟水的兩倍,然而汛期可能是濟水的十幾倍。如果簡單的引黃入濟,十幾倍的水流量注入濟水,那就是一場災難。況且以黃河的積沙,不用幾十年時光,濟水也會成為地上河了。
所以想要引黃入濟,必須還有相關的措施。
一是設定相關的縷堤、月堤、遙堤、格堤、撐堤。
月堤是放在堤壩後面做為第二道防線的,撐堤是加固一些陡峭堤壩的,月堤是在一些關健堤壩的壩外,構建半月形堤壩,以備萬一的,其性質與縷堤格堤差不多。
不過縷堤與格堤則有著明確性的目的,束水衝沙!
然而與黃河不同,黃河有著多年的積沙,枯水時挖一控,一道道格堤縷堤就出來了,想在濟水河畔構建大量的格堤縷堤,並且不讓汛水沖走,將會無比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