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呢?
不但趙頊悲憤,所有百姓都感到悲憤。想一想,如果漢武帝不信任衛青與霍去病,能不能打敗匈奴?如果唐太宗與唐高宗不重用李靖與李績,能不能出現初唐時的那種無敵狀態?
這回不是隻因數人有野心,五十萬男兒齊斷魂了。
而且成了八十萬男兒齊斷魂!
一時間無數大臣齊上書,責問趙頊為何不將王巨召回。
不就是犯了一個錯誤嗎。難道因為處罰,必須搭上幾十萬軍民的性命!
若論錯,趙普昔年犯下多少錯誤?然太宗為何還能重用?
如果論趙普與趙匡義的恩怨,那就太大了。不但趙普自己做木材生意,收錢椒的賄賂,還多次陷害趙匡義,包括趙匡義手下的親信大臣與岳父。
這豈不比碰了一下公主罪過更大?
高滔滔找到趙頊,兩場慘敗,讓趙頊大病了一場,此時身體還沒有恢復過來。高滔滔說道:“召王子安回來吧。”
兩次慘敗。犧牲的人數沒有達到八十萬,但經過統計,官軍、熟羌、義保死者達到驚人的六十萬人。至於花費的錢粟銀絹更是不可勝計。
想一想當年岐溝關之敗,死了多少軍民,不過十幾萬,宋朝感到就象天塌了一般。
況且是這麼多。
更要命的是這中間將士的數量同樣接近了二十萬,包括王巨推薦的超級名將高永能。
經過熙寧之初裁減,禁兵數量只有五十餘萬,然後是各地邊軍、土軍、弓箭手,至於陝西的則有十幾萬保捷、弓箭手與蕃兵。
但這十幾萬鄉兵式的將士則是宋朝最能打的軍隊。
然而經過這兩次慘敗後,這些鄉兵折損了近半。折損的禁兵實際不多,但這少數折損的禁兵全部禁軍中最精銳的禁兵。
可以說現在遼國皇帝不爭氣。否則率軍南下,宋朝最大的危機便到來了。
但高滔滔不知道啊。她只知道死了這麼多戰士,而且多是精銳軍隊,遼國雖然與宋朝搭成和盟,可兩次乘著宋朝危機來勒索,萬一再來勒索呢,若是再來勒索,恐怕這次勒索的胃口更大。
所以這時候,能讓王巨回來,其他的就忍了。
大不了以後朝廷就當養著一個丁謂,等危機過後,再慢慢解決吧。
高滔滔只說了一句話,但不僅是讓王巨回來,還預設了讓王巨回來,朝廷所付的代價。
正好呂公著又再次上書,反對朝廷開邊。
於是趙頊將呂公著外放到定州。
然後又將王珪召到內宮商議。
商議的就是元豐改制,重新仿佼唐朝制度,事無大小,於中書取旨,門下審覆,尚書受而行之。
也就是唐朝的三省制度,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