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百科> 第819章 孤獨的背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19章 孤獨的背影 (2 / 6)

不過會州肯定被宋朝拿下了,本來西夏人煙就越來越稀少了,特別是會州位於前線地帶,再加上樑乙逋的燒殺擄掠,導州會州出現了大量真空地帶,不僅是會州,以前的平夏城周邊葫蘆川地區,同樣人煙稀疏。

人多了不好,但人太少了,無疑更不好。

所以遷徙一萬戶百姓過來,充塞這一帶的人口。而且這一帶還有許多河流,有大量水草豐美的場所,給羌人就當成放牧場所了,但漢人過來了,就可以種植,糧食,在未來西北幾年乃是關健的關健。即便王巨拿下西夏與湟州,叛亂與戰爭還得要持繼數年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要遷徙部分百姓過來。

但這還不是要點。

此次遷徙只是一個嘗試。

經過這幾年的慘戰,西夏人煙越來越少,現在又在執行著宋太祖的策略,將大量西夏百姓搶先脅迫,遷徙到渭源,或環慶路與鄜延路安置,那麼未來,西夏有許多地方空無人煙。

那時則會從河東陝西內腹人煙稠密的地區,大量地遷徙漢人過去開墾種植,甚至平定湟州後,還會以保捷軍與邊軍或弓箭手的名義,遷徙許多百姓前往湟水與澆河地區,遷徙百姓的數量可能多達二十幾萬戶。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漢人數量增加,才利於治理,同時王巨想要實施民族融合政策,蕃漢一家,首先的前提,當地必須要有大量漢人,並且又能疏散部分地區人煙過份稠密所帶來的種種壓力。

但實行時,肯定有很多意外發生的,這次遷徙,便能發現許多問題,也就能提前想辦法化解這些問題,為以後大規模遷徙打下良好的基礎。

並且這次遷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從彼岸帶來的許多雜糧,漸漸在陝西路推廣了,這些耐旱作物的推廣,也利於農耕文明的漢人在北方生存。

章惇笑道:“太保。你將唐太宗的政策全部推翻了。”

“自秦朝統一天下以來,最出色的帝王無疑就是光武大帝與唐太宗,他們許多長處值得借監。如唐太宗的文武兼治,量才而用。重視民生,不過人無完人,唐太宗雖接近了完人,但也不是完人,比如他與吐蕃的和親,送給吐蕃大量工匠,使得吐蕃立即進入文明時代,成為唐朝大患。這種壯大外敵的事,我朝再也不能做了。比如這個民族安置……”

李世民將北方與西北緣邊地區全部胡化了,所以給了安祿山謀反的土壤,並且有了西夏產生,於是現在王巨反其道而行,儘可能地使緣邊地區漢化,就包括廣南西路。

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也就沒有那麼多問題了。

“說到壯大外敵,陛下,諸公。臣又說到胡僧。”

幾十個天竺大和尚終於來到京城,入駐相國寺,引起許多百姓關注。甚至一些江淮地區的佛教信徒都來到京城,前去相國寺朝拜。百姓也就算了,有不少大臣也去湊熱鬧。甚至在高滔滔督促下,趙頊不顧王巨反對,在宮中接見了這些大和尚。實際呢,這些大和尚連漢語都不會說,然後他們說佛法,他們從大理帶過來的通譯就在邊上翻譯。

得到皇帝重視了,於是許多富人湊錢。讓這些大和尚在相國寺連辦了好幾場大法會,反正王巨是不能急了。

“胡僧還好一點。佛教教義不那麼激進,他們宣傳佛法。也多少感化百姓積善行德,不過一旦臣僥倖將河西走廊拿下,絲綢之路得以暢通,那麼西域諸國必然會派使者前來朝拜我朝。”

“陛下,諸公,還記得太宗之時,那時我朝還沒有丟失西北,因此許多胡人來朝拜我朝,有的是真使者,但大多數是真商人假使者,冒以使者名義,將賣不掉的商貨,當成貢品交給我朝,換回不菲的賞賜。其實真相是,我朝強大了,不用什麼賞賜拉攏,自然而然就會有萬國來朝,我國弱小了,即便有賞賜拉攏,也未必有多少國家來朝拜我朝。所以強壯自身,才是關健所在。無論來多少使者,我朝還是我朝,一個使者不來,我朝還是我朝。因此一旦打通絲綢之路,還望各位,切莫再犯以前的錯誤。來了,是客人,招待就可以了,但不必接受什麼貢品,那麼我們稍稍拿一些大宋的特產賞賜,或者授於一些階官就可以了。否則我朝就可能陷入虛名之中,甚至犯下唐明皇晚年的錯誤。”

不會這個問題不大,王巨又看著趙頊說:“陛下,從此君王不早朝,是白居易寫的。平時陛下於延和殿接見的大臣無外乎只有少數重臣,就象現在這樣。所以君王要早朝,才能廣開言路,以便兼聽則明。”

“此外不僅是早朝,唐明皇寵愛楊貴妃,連早朝都不去了,況且是政務。於是李林甫變成了一隻勤奮的小蜜蜂,為了處理國政,連晚上都睡在了政事堂。”

大夥聽到小蜜蜂時,又笑了起來。

“臣給殿下開講時,刻意說了這個權利的分配,比如我朝,政務到了中書,小事由中書舍人等官員決之,大的政務由中書宰執決之,再由門下審議,但真正重大的軍國大事,還是交給陛下處理,重大的詔令,也還是由陛下下達,兩制審議草詔,這樣,權臣就不會亂國。唐明皇不早朝,不決國政,全部交給李林甫決策國政,等於是唐明皇將皇帝的權利也下放給了李林甫,終成唐朝大亂。”

“說得好,”趙頊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