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巨,從大順城出華池縣,或者出慶州,若步行,需要多少天?”司馬光立即問道。
“快則兩三天,慢則四五天。”
“那你與蔡公為什麼不追回戰俘?”
可能這個問題放在後世,能讓憤青們罵死。但在宋朝卻頗有市場,要人道,要和平,要仁義……
“司馬公,下官只說兩件事。第一件事,上個月與我華池縣仇縣尉、杜主薄還說過,下官父親也是壯烈犧牲在沙場上的烈士。那時下官還年幼,家中一個母親,以及下官,與弟弟妹妹,母親文弱,一家四口嗷嗷待哺,但未見朝廷一文錢撫卹。即便下官將弟弟妹妹帶到王家寨耕種,下官那時才十三歲,體力弱小,五十斤擔子都挑不起,然而胥吏仍下來徵收了一些稅務。”
“竟有此事?”趙概怒道。
就算那些撫卹貪墨了,這個稅不能徵啊。不要說一家三個小屁孩子怎麼活下去了,就是家中還有大人,也不能徵。
“請問此公是?”
“某乃趙叔平。”
“原來是趙公,久仰久仰。但趙公勿要生氣,這件事那天我也說過,朝堂上的官家與重臣都想大家好,百姓好,然而到了下面貪官汙吏手中,詔令執行就不嚴了。下官不但沒有憤恨,而是感恩,感謝恩師張公收留下官為門生,教下官學業。感謝朝廷科舉,給下官擔任官員的機會。但不是每一個受害家屬子弟都象下官這樣,因此此次蔡公還不放心地派人暗中追蹤下放的撫卹與獎勵,恐怕就是這樣,還會發生類似的事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趙概嘆了一口氣。
這問題很頭痛,也解決不了。
“第二件事便是有關司馬公的,官家繼位後,司馬公曾上奏,說國家當戎夷附順時,好與之計較末節,乃其桀驁,又從而姑息,近者西禍生於高宜,北禍起於趙滋,時方賢此二人,故邊臣皆以生事為能,漸不可長,宜敕疆吏,疆場細故輒以矢刃相加者,罪之。”
所以司馬光很厲害。
看看這個奏摺,確實很迷惑人的。邊臣喜歡惹事生非,好吧,那麼敵人來了。有種就打啊,沒事時惹事。事情真上門了,又不敢打,因此必須下詔,如果前線將士敢在邊境惹事生非,立即重罪處理。
好象是有道理唉。
但再將這個背景往西挪往北挪,看看其真相。
倒底是誰在邊境惹事生非,誰在不停地侵耕,誰在不停以越過邊境騷擾?
然後再看高宜與趙滋兩人。吳宗來了,在皇宮裡不守禮儀亂闖,准許嗎?也不要說什麼這時候禮制有多重要了,只說宋朝使者去了西夏。不要說京城了,就在宥州哪裡接見,連興慶府都去不了。難道宋朝就下賤到這種地步?
然後再看趙滋,
他的戰場不在陝西,而在河北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