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TXT免費下載> 第三七一章 為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七一章 為難 (4 / 4)

唐朝每天會賜廚食給宰相吃,謂之堂饌。常袞罷之。政事堂有後門,是宰相到中書舍人院之門。以便於諮訪政事,常袞自視其高,又將其門堵死。於是便憑藉主觀想像用人,就象范仲淹那樣,大筆揮一揮,最後唐德宗上臺,貶出京城。因此議論者以為厚祿重賜,所以才能優賢崇國政政。如果感覺自己沒這個能力做宰相,那就辭位,而不是辭這點祿食。

王安石這是什麼意思呢,不是國用不足,更不是兩府宰相拒絕這點賞賜,而是你們得想想辦法,不想辦法,靠節約這點錢,解決不了問題。

作為吧,老人們!

司馬光不知是真沒聽懂還是假未聽懂。立即說道:“常袞推辭賞賜,比那些既然賞賜又要權位的人賢多了。國用不足,真是當務之急。”

若是聽懂了。其心可誅的,這分明是在巴結兩府大佬。

“非也非也,國用不足,是因為沒有得到善於理財的人。”王安石也避了過去,他同樣不想過份開罪兩府大佬。

“善於理財的人,不過是會辭斂民政的人罷了,民窮而為盜,絕非國家之福。”

“不對,善於理財之人。賦稅不加,而上用充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司馬光如同捱了一記天雷。先是目瞪口呆,然後立即氣憤地說:“豈有此事。天地所生資源有限,不在民則在官,如下雨,夏天多雨而成災,則秋必乾旱。不增賦稅而上用充足,不過是設法奪取人民利益而己,害處更甚於加稅,此乃桑弘羊欺騙漢武帝的話,太史公記錄下來了。到了漢武帝末年,盜賦蜂擁而起,幾乎釀成大亂,如果武帝不悔悟,則漢朝幾乎滅亡。”

兩人才學好,引經據典,可憐老王同志聽得瞠目結舌,大半天后才說道:“救災節用,應自貴近之臣開始,司馬光的話說得對,但是賞賜所費無幾,不賜則恐傷國體,王安石說法也對。只好請明主來裁定。”

趙頊同樣聽得頭痛,不能再吵了,兩人再吵下去,整將所有史書經義一起要搬出來顯擺了,於是說:“朕意與司馬光相同,不妨不批准他們的辭書來答覆他們。”

但他也老王一樣,兩邊和稀泥,雖同意了司馬光看法,卻讓王安石寫詔書。王安石於是在詔書裡又挾雜私貨,用常袞之例責備兩府。

實際這兩種思想衝突成了後面的主旋律。但究竟誰說的對?無疑王安石說得更準確,事實不要看後來,就看宋朝,沒有加多少稅賦,國家收入卻在穩步提升。

想想趙匡胤打江山時,宋朝能有多少收入,可憐得到蜀國的錢帛,喜得不行,開內庫藏之。是不少錢,得能不能將現在宋朝那個積欠彌補上?雖然不知道究竟多少,但相信只是一個蜀國,一個靡爛的蜀國,不過幾千萬罷了。還不足現在宋朝的一年兵費開支!

然而王安石也沒有找到一條真正的不加稅賦而上用足的道路,這才引起了真正的爭議。

實際趙頊也無語,你們吵來吵去,還不如一個青年人呢,至少他還讓朕變出來了八百萬,不然今年日子更難熬!

因此他想到了王巨所說的裁官。

這也分成好幾步走的,第一步從科舉開始,裁控數量。

第二步便是從恩蔭著手,裁控數量。

至於現任的官員,闕缺的,不用等了,每州縣發放一到兩人,各部司也分放一兩人,做為胥吏,做為堂吏,一是針對地方豪強去的,由他們做胥吏,會扼制一部分膽大的豪強。二是給他們部分福利,並且也有上奏權,用其對長官監督,產生激烈甚至慘烈的競爭,逼迫地方官員作為。不行的,就立即淘汰下去,但做這些胥吏,明為胥吏,實為候補官員,上奏的必須如實,否則身上的職官同樣也會一扒乾淨。那麼不用十年,冗官現象就漸漸消失了。

但王巨再三說明,最後一條,必須慎重行事,畢竟那樣做,會產生很大的爭議與騷動,就是第二條裁減恩蔭名額,也會引起爭議與不滿。

第二步裁兵還未到時候,那麼這個裁減恩蔭能不能做了?

於是趙頊將王安石喊來詢問。

“裁減恩蔭?”王安石傻了,真為難了,不能答好,不能答不好!(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