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呂惠卿這次做得太急,反而弄巧成拙。
不過現在不是對付呂惠卿的時候,王安石便重派沈括主持與遼國的談判。
說老實話,沈括這個人人品還不如呂惠卿,首先說蘇東坡。幾年前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沈括去東南檢查兩浙路的農田水利。趙頊便對沈括說,蘇軾通判杭州。卿善待之。兩人在杭州相遇,把酒言歡。也確實不錯。不過這些書信讓沈括一直保留下來,後來便成了烏臺詩案的證據。永樂城之敗後。沈括閒賦潤州,又象沒事人一般,對蘇東坡迎謁甚恭。大蘇也無輒了,只能哭笑不得。
還有對王安石的態度,王安石在位時,他就是誇新法得到王安石重用的,包括這次出使,王安石立即推薦了沈括。然而王安石一下臺,立即向吳允反映新法的種種弊端。
趙頊很少罵重臣小人的,但就說了呂惠卿與沈括是小人。
然而為什麼王巨對沈括很看重,一是此人確實有學問,這個學問不僅是書寫《夢溪筆談》,包括農田水利上,因為他的學問,也頗有建樹。而且此人賦有心機,他一生命運轉折點不是兩面派,相反的兩面派讓他如魚得水,步步高昇。敗就敗在了永樂城,那一戰太慘了。
科學上需要沈括推廣,政治上也需要這樣有心機的人做戰友……當然,王巨寫信給沈括時,還是很注意的,不然弄不好就成了第二個大蘇。
大科學家下去,非同凡響的,他先是去河東盤查,不僅是黃嵬山一路,遼國人所爭的一共有四處,一是黃嵬山,向南挖了三十多里。二是蔚州秦王臺、古長城地段,向南爭了七里。三是武州瓦窯塢地段,向南爭了十里以上。四是長連城地段,也向南爭了一部分,綿延到了黃嵬山。然後將原來宋朝疆域地圖,與現在遼國所爭的疆界線繪製成圖,遞給趙頊。
遼國人爭是沒有道理的,這幅地圖就是證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後與遼使六次談判,遼國只好捨去黃嵬山,而請天池。
其實王巨在京城也說過這件事,可以做一些適當的讓步,然而黃嵬山這一段不能讓。
但王安石忽然又用韓縝代替了沈括談判。
並且王安石在地圖上以黃嵬山畫了一道線,對韓縝說了一句:“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當然得到了黃嵬山,遼國開心萬分。
因此後人為此產生了爭議,有人說王安石沒有賣地七百里。單論長度或縱深是沒有七百里。
然而這七百里是指方圓七百里,幾大片確實方圓在五百里到七百里之間。
又有人說這次談判一直拖到了熙寧十年才正式定落下來,那時王安石已經徹底貶相了,與王安石無關。但實事是王安石做出這個讓步,事態已經無法收回。除非開戰。不錯,韓琦與文彥博、富弼、張方平這些大佬奏章言語中,也等於逼迫趙頊同意契丹的請求。賣地求和,不過他們閃爍其辭。並沒有明說。因此只能說是王安石賣了這七百里地。
還有人說遼國得到了這七百里,後來就和平了,不錯不錯。
但為什麼黃廉嘆息一句:“分水畫境,失中國險矣。”
真相是這一賣,在北宋滅亡各種因素中,它最少佔據了一成到二成的功勞……
王巨看到這裡感到訝然。
不當繼續發生這個故事的。
一是因為自己的承諾,章惇調撥了三百萬戰備儲糧,專門運到邊境。甚至為此還出臺了一些政令,如何減少運輸成本。邊境依然有許多饑民,但不會象史上那麼恐慌了。
二是因為自己的推薦,章楶與劉昌祚、苗授皆調到河北,甚至趙頊將張玉也調到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