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能這樣說的。
“陛下,一鼓作氣,二鼓竭,三鼓衰,如果在這六年內,還不能滅掉西夏,說不定又要指望子孫後代了。然而萬一子孫後代出一個不宵之輩呢?實際留給後人解決的什麼,真是一個惡劣的說法。”
“那能不能多發行?”
“陛下,它的奧秘就是絹交成本高,技術強,難以仿製,再加上用金銀做本金。發行多少絹交,就可以隨時隨時地讓商賈兌現多少金銀。所以才會得到百姓的認可,商賈的認可。才能漸漸取替銅幣,成為一種新的簡便貨幣。雖然這些絹交發行出去後。不會有多少百姓兌現的,因為它本身就包含著巨大的成本。然而萬一呢?那麼銀行司信譽立即毀於一旦,花費重金髮行的大量絹交一文不值。因此絹交的數量必須控制在金銀數量的四分之五倍之內。就象現在,朝廷有了兩百十多萬兩金子,一千三百兩銀子,摺合是三千四百萬兩銀子,六百八十億文錢,那麼最多隻能發行八百五十億文錢絹交。”
這個數字看似嚇人。折成貫,一億餘貫了,然而這是撬動整個宋朝經濟的貨幣,一億多貫,實際少得可憐。
“就怕反覆兌現啊。”
反覆兌現也是範純仁回家後,認真思考,所擔心的地方。
也就是朝廷將絹交用一些手段發放出去,然後迅速被百姓兌成金銀,如果朝廷再將銀行司裡的絹交發放,再兌。那就需要兩倍的金銀。
到時候天大笑話就鬧出來了。
王巨答道:“這就要成熟的制度了,特別是國家的信用,以及比例的控制。只要制度完善。國家信用能跟上去,比例控制得好,百姓就會認同。況且也不是不能防範的,比如用絹交兌現金銀,可以徵收一定比較手續費用。況且除了金銀外,我朝還有大量的銅幣可以呼叫。因此會有一些對絹交不看好的人,但不會引起大規模反覆兌現的現象。除非一點,那就有一些德高望重之輩,如文公。他登高一呼,讓全國所有使用絹交的人去銀行司兌現。就是那樣。也未必引起災難,畢竟這是向全國發行的。而且出現這種情況。朝廷不處理嗎?”
“百姓認可最重要?”
“正是,其實某一天,銀行司裡金銀足夠多,說不定絹交都會完全取代銅幣,僅需要少量銅幣找零,就可以了。就連金銀以後也多半當成一個真正的本金,備放在銀行司裡,罕有流通了。而且臣昨天與章子厚商議許久,一是為了迅速湊集更多金銀,二也是為了防範。”
“說來聽聽。”
“我們還沒有完全想好,現在只想了三條策略。第一條下詔讓南方明文規訂,一兩銀價值兩千文,一兩金價值兩萬文,用金銀替代相關的稅賦。”
宋朝主要的金銀產地就在南方。
雖然宋朝因為王巨提議,對金銀不再徵過城稅了,但因為種種原因,金銀價比,還是比北方的低,一兩銀子不過價值一千五六百文。
如果這道詔書傳達下去,就會有許多人用金銀交稅。
畢竟那會省下去許多錢。
朝廷支付的不過是一些運輸費用罷了,它們都是貴重金屬,能產生多少運輸費用?
“這倒是一個好辦法。”
“第二條策略就是利用內庫,內庫主掌榷香,大多數香料玉石多從內庫流出,那麼可以讓百姓在購買一些緊缺商物時,以金銀優先。但莫打折扣,否則就會引起百姓恐慌。”
“內庫能力有限啊。”
“也是,況且還不能引起百姓恐慌,就更有限了。因此才有了第三條,讓個人進入。”
“個人進入?”
“彼岸承諾的,再加上現在陛下撥出來的,未來還能湊集到的,最終能得到四百萬兩金,這是極限了,然而銀子數量可能會更多一些,畢竟倭國那邊幾個銀礦在迅速開採著,並且還有許多工匠與倭國權貴繼續在尋找新的銀礦。因此未來,將銀子數量增加到三四千萬貫是不成問題的。就著這個資料,當八成契股。餘下的由個人拿出兩千兩銀子,或者同等值的黃金。”
“這個……”
“比較,臣昨天晚上與章子厚說了很多,比如說青苗法、市易法,介甫公推出這兩條新法,本質是錯了嗎?但執行下去的結果呢?為何,因為非內行人執行,又為了政績,或者為了中飽私囊,於是兩條新法推廣下去,都變了味道。由私人進入,會有幾個好處。一是因為私人進入,就等於多了許多眼睛在監督。”
“朕明白了,就象朝堂置了言臣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