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員將領將五將官兵帶走。涇原路兵力可充足乎?”韓縝又擔心了。
畢竟這一戰是深入到鳴沙城,即便西夏分去大量兵力去了南會州。在靈州,在興慶府與賀蘭山,還有大量的駐兵。
“韓公,涇原路前線到了哪兒?”
“蕭關?”
“章質夫去年修了什麼道路?”
“你是指環慶路兵力?”
“不管那一路兵力,他們是不是宋兵?”
於是王巨又寫命令給种師道,同時也下令,在鳴沙城之戰前後,暫時連環慶路的兵力,也要必須受章楶節制,聽從章楶的調遣安排。
這些個命令,全部用快腳遞送向前線各將手中。
王巨又喊來一個堂吏說:“你去將章相公,許侍郎與熊侍郎請來。”
也就是章惇、許將與熊本。
滿朝頂級大臣,也就這三人懂軍事了,而且沾到軍事了,也必須請許將過來商議。
一會兒三人到來,王巨將情況略略說了說。
幾人都蹙起眉頭,其實現在的湟州吐蕃並不可怕,西夏也不大可怕了,如果單方面對付任何一個,都沒有大的問題,然而同時面對兩個,皆感到頭痛了。
“我們去見官家吧。”王巨說道。
所謂的三省制度,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六部執行,中書權利最大,可以決策全國所有軍國大事,但不是說一就一的,首先最少得過兩關,第一關,真正的軍國大事必須通報皇帝,皇帝批准才可,第二關就是門下審議這一關。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利的平衡以及對權臣的預防,也就是王巨所說如何合理地分權。
但唐朝一直在變,結果變來變去,將自己陷了進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朝又出現了古怪的差官制度,結果更糟糕,也許權臣確實不能控制國家了,然而層層架空,形成了嚴重的冗官冗政。
這才有了元豐改制,不過相對於唐朝的三省制度,元豐改制後的三省制度限制更多,比如審議這一關,兩制機構仍存在著。比如軍事議策權,除了中書與兵部外,還有著同知樞密院。同時兵權仍是三分制,只不過決策與調兵權由原來的西府變成了三塊,中書、兵部與同知樞密院,掌兵的還有三衙,以及地方官員的分兵。
或者有人問,蔡京與秦檜呢。
蔡京與秦檜是權極一時,但那是趙佶與趙構給他們的權利。因此宋欽宗一上來,便將蔡京拿下,蔡京敢謀反麼?
王巨要權利要信任。並不是要破壞這種制度,而是要趙頊不要再象王安石主政之時。往朝堂裡塞一些王巨的政敵來搞什麼制衡術了,對他的決策也要相信與支援,其實所要的也就是蔡京與秦檜時那樣的權利,並沒有什麼逾制的行為。
有重要的軍國大事,同樣,王巨得提前稟報趙頊。
發生了這樣的情況,當然到了稟報趙頊的時候。
五名大臣先是拜見趙頊,王巨將情況說了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