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的四個主角分別是誰> 第二九〇章 驚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九〇章 驚豔 (2 / 3)

“若是梅雨綿綿形成內澇怎麼辦?”曾公亮道。他是福建人,知道南方的天氣。

“這個也容易解決,首先圩內必須有大量溝塘蓄水,然後讓百姓將溝塘淤泥撈上來,使耕地抬高,另外設一些排灌措施,同時江南種的是水稻,只要不全部淹沒下去,不會影響其收成。但是曾公,這些都是積累了億萬年的肥沃土壤,一旦成為耕地,一季稻穀畝產五石六石,都有可能。”

“五石六石?”歐陽修不確信地問道。他曾擔任過滁州太守,這一圈,也圈到了滁州,那來的五石六石產量哦。

“歐陽公,請相信。不過有一條,圈圍與圈圩都可以,必須保持河道暢通,必須保留一定的深水湖泊蓄水,南方雨季長,一旦缺少蓄水湖泊,河道又不暢,那又是一場災難。”

“萬春圩,”韓琦說道。

“太平州的那個萬春圩?”曾公亮也想了起來。

這是發生在嘉佑六年的事,萬春圩是南唐時修建的,但在宋太宗時破圩了,似乎淹死了一些人,於是此圩閒置,無人過問。直到沈括的堂兄沈披擔任寧國知縣時,經過認真考察,決定可以重修,他將地勢繪畫成圖,呈給江東轉運使張頤、判官謝景溫。兩人看後同意,上報朝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然而朝堂上有人提出了反對。

上面咳嗽一聲,下面就成了天雷。

於是江東許多官員紛紛反對,正好他胞弟沈括客居在他哪裡,寫了《萬春圩圖記》與《圩田五說》。最後朝廷同意。

三人從周邊八縣徵調了一萬四千名民夫,用了八十餘天,修起了一座大圩,得田一千兩百七十頃,也拉開了中國歷史築大圩的帷幕。不過還沒有真正開始,真正開始要等王安石來……

所以當時高興了一下,甚至宋仁宗親自命名為萬春圩,然後大家便忘記了。

韓琦說道:“將萬春圩的所有存檔一起找來。”

堂吏下去找存檔。

韓琦又問:“王巨,你去過江南?”

“韓公,下官何時去過江南。甚至連萬春圩也沒有聽說過。”

韓琦當場傻了,大半天才問:“那你如何知道?”

“下官在華池縣,看到了許多地圖。對照地勢,豈能不知?難道韓公看不出來嗎?”

“我。我……”韓琦差一點噎死。

堂吏將相關的存檔一起找了出來,包括沈括寫的那兩篇文章,以及相關的奏摺。不過可能沈氏兄弟也吵怕了,築起萬春圩後,便沒有再提及築圩一事。

然而江東有多少湖蕩子。

“江東圩,江東圩,”韓琦喃喃一聲,又問道:“那麼如何治黃河。”

但這一回他態度變得慎重多了。

“韓公。下官也僥倖聽聞了朝廷一些有關治河的策子,卻以為皆不妥。開國時黃河之道還是東漢王景治河之道,這條河道王景當時選擇得很巧妙,因此八百年未出大事。不過上游水土破壞得都很嚴重了,例如昔日水草豐美的大非川,現在連人都不能居住生存了。再如賀蘭山到居延海的古道,這條道也快漸漸消失了。所以黃河泥沙越來越多,這麼多年積累下來,黃河成了懸河,唐朝危機不重。但到了我朝懸河之勢更明顯,因此河災不斷。但為何多從孟州到鄆州這一段發作?再從鄆州往下看,哪裡多是山區。只有這一段是平原地帶,懸河之勢最為明顯,因此多從這一段發作。”

“你意思是想重新修一條河道?”

“那不大可能,兩邊有多少崇山峻嶺哪,韓公,我只順著現在無為而治往下推理。現在黃河分成兩股河入海。南股那一河乃是王景治河前的黃河舊道,又淺又窄,不久就會被河沙湮滅了,所有河水會順著北股河入海。但北股河道洩水有限。於是又開始大肆氾濫成災。且不說那些湖泊消失後的軍事意義,就說繼續氾濫成災後的後果。河水在泛濫,泥沙在繼續沉澱。不久後低窪的河北地形迅速也被抬高了。河水又不得洩,它又會自己找去路,往哪裡找?只有一條路可去,那便是光武年間的那次缺口之故道,下淮河,自海州入海。甚至將淮河也抬高,加上淮河本身的水位,整個肥沃的江淮地區,重新會被洪水所困。然後繼續南下,從揚州下長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