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各路有轉運司、刑獄司與安撫司,常平倉則是有轉運司或本州選幕職清幹者官員一名專掌其事。自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後,於各路又設定了提舉官與管勾官,河東、湖南、梓州、利州、夔州各二員,江西、湖北、成都府、廣東、廣西、福建各一員提舉官,又差官同管勾陝西、江西、湖北、成都、廣東、廣西、福建各一員管勾官,凡四十一人,主要管理的就是青苗貸、常平倉與常惠倉。
現在青苗法還沒有完善,提舉司同樣也沒有完善,所以只說了一句,每州選通判或幕職官一員,典幹轉移出納。
還有,不是大臣們聽說的陝西路了,而是河北京東淮南三路。
不過王安石也怕下面官員斂紅了眼睛,刻意說了廣惠倉必須依量留給老疾貧窮一部分糧食,餘下的才用於常平轉移法。
趙頊平靜地說:“準。”
大家卻鴉雀無聲,別看呂惠卿這簡短的奏章,資訊量太大了。
趙頊又道:“散朝。”
大家目瞪口呆的退朝。
王巨也退了出來。
大蘇在後面追上,拽著王巨衣袖道:“子安,不是說好是陝西路嗎?”
他問王巨,因為王巨剛從條例司下來,可能會知道真相。
“子瞻,我也不大清楚哪,”王巨道,實際心中在說,道理豈不是很簡單,陝西路貧困百姓多啊,能斂到錢嗎?不但陝西路,就是人煙稍稍蕭條的京西路與河東路,王安石也不感興趣哪,它們哪裡能趕上京東路與淮南路,整個北方人煙稠密,經濟最發達的便是這三路。
一切為了錢啊。
然而大蘇同志,現在最好少與他說一些真相。
想聽聽我心裡話,再過幾年吧,黃州回來後,我們就能知無不言了。
“這如何了得?”
“子瞻兄,難道前年河北大災,國家都撥不出錢糧賑災,由災民自生自滅,那就能了得?”
呂惠卿也走了過來,在邊上冷哼一聲。
蘇東坡也冷哼一聲。拂袖走了,不過眼中出現了失望,對王巨的失望。
呂惠卿道:“子安。有何指教?”
實際呂惠卿對王巨也有些失望,但剛才在待漏院王巨說的那番話。又重新在呂惠卿心中給王巨加了分。
而且他與王安石議論王巨時,王安石對王巨評價是三個字,智近詭!
別人認為王巨做事是鋒芒畢露,王安石卻不然,認為王巨智慧幾乎接近了詭道,這一條與司馬光差不多。只不過一個帶著欣賞的態度,一個帶著批判的態度。
王巨不協助王安石變法,王安石也不快。但王巨沒有反對,王安石也不好說什麼。
但能讓王安石說出這個評價,可見王巨在王安石心中的地位與應象。
王巨低聲說道:“你在讀奏章時,我也在仔細地聽,青苗法由來乃是李參的青苗錢。王廣淵去了齊州後,看到災民困難,又念著朝廷財政困難,於是採納了折中之策,挪用轉運司的錢糧放貸,利息高達五分。但為何民不怨?那是大災之後。百姓一無所有,雖是五分利息,然比兼併之家的六分。甚至二十分三十分的利息好得多,更沒有利滾利的醜陋現象。這是特例。如果平時,那怕是一分利,恐怕百姓也不願意貸之。君說不強配,可能嗎?還有,百姓貸之若不還,君又沒有提。到時候抓捕怠打也是難免的。所以我採取了躲避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