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的四個主角分別是誰> 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 (2 / 3)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趙頊啞然失笑,他又想到了王巨的話,也刻意提到了這個道路的拓寬,大約有四五條私鹽道吧,雖然在五嶺拓寬道路有點困難,但有了道,說明有了基礎,這幾條道路意義王巨也早講過了,與呂居簡所寫的大同小異,因此立即回批了一個字,準。

這次看蘇利涉的密奏,也提到了這個錢。

不過蘇利涉說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比如廣南的荒蕪,有人煙稠密所在,比如廣州與其附近沿海地區的數州。但往內陸走,人煙就很少了,甚至一州不過幾千戶人家。他估計了一下,僅是廣南東路。若是大修水利,就可以開墾出二十萬頃耕地。實際不止的。

兩廣的地廣人稀王巨也略略講過,但看到這二十萬,趙頊還是有些心神盪漾。他又想到了王安石所說的民不加賦而上用自充。這算不算民不加賦而上用自足呢?

中的也,這才是真正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自足。不過拘於時代的侷限性,趙頊也想得不大清楚。

然後又報了棉花的產量,因為第一年種植。方法沒有摸索出來,有的種得稠了,有的種得稀了,地與地不同,稠密度也應不同。不過他與葛少華也在總結經驗與教訓,相信明年會更好,後年這種新種植方法大約就能摸索出來。

因此出現了高產,高產的皮棉能達到七十斤,低產的只有三十幾斤。

其實西域長絨棉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不適宜種,後來的棉花也非是現在的嶺南粗絨棉。而是來自美洲的細絨棉。雖然有的淤田肥沃,但這時代終是沒有化肥與農藥的。粗絨棉產量低,棉絨含量也低。這個七十斤幾乎就是巔峰產量了。以後就是將種植方法摸索出來,一畝地平均產量也不過五六十斤。若是想往北方移載,暫時性的產量會更低。

這還是合理的種植,以及營養缽移載,實際王巨前世整個北方皮棉畝產也不過三十幾斤,當然,那時種的同樣是這種亞洲棉,也就是粗絨棉。

現在讓王巨一下子將種植方法提高到了他後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水平。不過王巨也不知道這段歷史了。趙頊更不知道了,但他可以用麻與蠶絲收益做比較。這一比較。將他嚇了一大跳。

“哈哈哈,”他大笑幾聲。利國大計啊,利民大計啊。財政大計啊,他都高興地發瘋了。

現在的趙頊真的容易滿足……

然後說道:“來人,讓膳房今天備羊肉,朕要食肉。”

要帶頭啊,艱苦樸素,現在趙頊熬得連普通的羊肉都捨不得吃。

然後繼續看下去,蘇利涉寫這封密奏時,許多棉花還沒有收穫上來,因此大約估計了一下總產量,能在四百五十萬斤左右。棉被八斤裝,可做棉被大約在七十多萬床。

接著又再三感謝呂居簡,很多事他與葛少華都想不到的。比如這個自留地與棉花的衝突。

棉花成熟了,這得一個個採擷下來,然後擠出棉籽,紡出棉被,百姓自己都不夠用了,要命的還有秋汛,秋天到來,時不時刮葛少華與王巨所說的“颱風”,颱風一來,便會落雨。耽擱了生產不提,甚至還要組織人手抗汛。

因此呂居簡與廣南東路的官員立即抽調了部分勞力,替百姓將莊稼收割,甚至主動僱民來參加紡棉,不然會有許多棉花生生爛在田間。

這中間的原因,實際是利益分配的關係,這種收益,與豪強衝突不大,並且增國力,富百姓,就是換司馬光去,司馬光也會主動配合。當然,趙頊又沒有想到了,他心裡說道,我是否要嘉獎這些官員?

蘇利涉又表彰了葛少華之功,這一行葛少華乃是關健,不僅是水利,主要開墾的地方在龍川水的中游,這裡人煙比較稀,也沒有什麼圍田圩田,百姓種植就是倚居水邊種植,與江東情況很類似。實際史上到了明清時,才開始大規模開發嶺南,現在嶺南那會有象樣的水利。即便在廣州,都缺少象樣的海堤,導致潮汛一大,生靈塗炭。

這一圈,必然與居住民發生衝突,總共也不過圈了三個圍,但因為有葛少華的處理,並沒有發生嚴重的矛盾衝突。

再比如今年有了收益,葛少華又組織了人手,給這些鄉親們寫信向家鄉親人親戚報平安,甚至組織了人手,將他們得到的錢帛帶回老家。因此今年官府略一組織,便有許多百姓湧了過來。

關健得有人哪,看不到利益,誰願意離井背鄉?

不過趙頊這個人選得不錯,相對於其他太監的驕橫,蘇利涉為人忠厚,不然又會發生許多衝突了。

最後蘇利涉說了一句。福建路許多百姓太困難了,真正的一窮二白,為什麼不遷移三十萬戶百姓。讓他們全部種棉花。

趙頊看後啼笑皆非。

這個老太監是好心,如果三十萬戶全部來種棉花。那得種多少棉花,朝廷會得多少錢帛?而且以廣南的地廣人稀,稍稍修一些水利,三十萬戶百姓就安置下去了。福建路耕地緊張的問題也立即得到緩解。但關健時這隻能勸導,不能強迫。一旦強迫百姓遷徙,會發生多少衝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