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的四個主角分別是誰> 第461章 最大的底牌(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61章 最大的底牌(下) (2 / 3)

與王巨上馬動作無關。而是這篇奏摺,王巨馬上就要去西北了,還有心情管什麼天花,說明王巨心裡面,已經有把握應對這次危機。

隨著王巨離開,京城百姓又是擔心又是期盼。

其實王巨這一行,比他想像的還要嚴重。如果勝了,宋人就能漸漸拾起丟失的信心,如果敗了,說不定都能連帶著拖累王韶的河湟開邊。

…………

王巨來到洛陽,小蘇聽到後立即替王巨接見洗塵,不過小蘇卻將王巨帶到城外的一處草市。

坊場河渡的改革,就是將一些中小型草市、非戰略性的河渡,以及經營不良、出現虧空的作坊作監坑礦等產業,經過專人估價後,根據其各自的性質以三年或五年為一個期限,由商人交納保證金後,進行匿名拍賣,由價高者經營。

但這個草市並不包括那些正在向集鎮脫變的特大型草市,那種草市可不能這樣玩,牽涉的百姓與利害關係太多了。

這些中小型草市,實際上就是王巨前世的農貿市場,三五天一集,周邊百姓拿來瓜果蔬菜與特產,小商小販也拿來日用百貨到草市,或買賣或相互交易。

商人拍賣下來後,由他們派家中僕役來管理與徵稅。但如果草市有邸店酒肆等,商人不得徵稅,繼續由國家管理與徵稅。

這個改革執行後,贊成的人很多。

原因簡單,未改革前朝廷也徵稅,是派胥吏來徵稅,未必是所有胥吏都會苛民,但因為徵稅綾亂,徵稅所得十成有九成進了各個胥吏口袋。改革後,你們這些胥吏,從此解放了。隨著免役法漸漸執行,利處會更大,因為每減少一名胥吏,就等於替國家節約一筆開支。

到了私人經營,同樣會有苛徵的情況。

所以一開始執行時,依然有很多反對聲音的。不過隨著就漸漸消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原因依然很簡單,這些前來交易買賣的都是普通平民百姓與小商人,就象王巨才來王家寨一樣,一文錢都是好的,你可以亂徵,但我可以不來。甚至有人寧肯多走上十幾里路,也不想多交幾文錢的稅務。沒有人來交易,上哪兒來徵稅。

這就逼得各個商人不得不合理的徵稅,甚至有一些聰明的商人,還想出一些名堂,吸引大家前去交易。

也不要小看了這些草市拍賣所得,往往一個小草市拍賣所得不過幾百貫錢,甚至只有一兩百貫錢,那些上規模的草市也不過幾千貫錢。

然而整個宋朝有多少草市存在?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僅是這個草市拍賣所得,便佔據了坊場河渡改革收入的一半。

不過坊場河渡改革也不完全是十全十美的改革。

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估價的過程,往往因為原先資產與賬目管理的混亂,不能很公正地估價。甚至豪強與估價胥吏聯手,欺瞞官員,估價嚴重過低,轉移了朝廷的實有財產。

這也是避免不了的,不要說這些國有資產,即便是王巨那個竹紙作坊。隨著規模越來越大,去年也在管理與賬目上出現了嚴重的混亂,以至李貞刻意在今年春天來到京城,向王巨詢問解決方法。

隨後李貞回去後,立即大肆整頓。但現在還不能說徹底解決了。只能說沒有將它擴大。

原來王巨還有一個提議的,比如虔州的船塢,它是宋朝最大的內河船塢,論規模最龐大,論技術最先進,論工匠數量最多。但它是國有船塢,專門替朝廷造運輸的內河船隻。

因此忙時忙得氣都喘不過來,閒時能閒上幾個月。如果也進行改革呢。比如清閒時,可以讓這個船塢接私活,一能提高工匠的待遇。二也能替國家帶來部分收入。

不過那樣,管理與賬目必然會產生嚴重的混亂,王巨便沒有提了。

還有,之所以這些監坊坑礦虧空,九成原因乃是胥吏貪墨,拍賣後。與這些胥吏無關了。那麼這些胥吏能高興嗎,所以在下面也鬧事抗議。

只是他們話語權很小。加上執行於王安石變法前,等於與王安石變法切斷了關係。所以這些人一直不成氣候。但給了許多匠戶生機,應當來說與宋朝的“仁愛人道”政策吻合。

再者,它於執行免役法前執行,否則就會造就一大批“下崗工人”,那又會引起爭議。

應當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吧,無論是下面,或者是上流社會的輿論,稱讚的多,反對的少。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