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的四個主角分別是誰> 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75章 錦衣晝行(上) (3 / 3)

但這是一筆不菲的收入,而且新的問題來了。

這一戰打後,陝西儲糧消耗一空,甚至還要從後方調運一些糧草支援。

然而青苗法是與糧貸掛鉤的,儲糧沒有了,如何發放青苗貸。

因此王安石在計算慶州一戰的消耗,以及調運到慶州的糧草數額,打算將王巨請求的糧草數額進行部分克扣。

章惇不在前線,也不是很清楚前線的情況,不過隱約感到會給慶州帶來麻煩,這才寫了一封家信,實際用快馬送給了章楶。

但這個能剋扣嗎?

戰前為了堅壁清野,甚至將一部分來不及轉移到諸堡砦的糧草焚燒一空,然後將百姓往後方轉移。

當時因為諸村寨將糧草轉移到諸堡砦,因此三軍不缺少糧草。

不過戰後百姓回來了,這些糧草是承諾過,要償還給百姓的。況且現在還有一些駐軍,以及那麼多戰俘在勞動,他們要吃要喝,一克扣,豈不要出現大麻煩?

所以章楶在定邊城接到此信後,立即趕到鹽州。

“子安,青苗法當真是以鄉村為主,以糧貸為主?”

它的實質是斂財之法,那可能是鄉村為主,以糧貸為主,這只是好聽的說法,實際是以錢貸為主,城郭戶為主,為何說以城郭戶為主,因為一等二等戶多在城郭之中,豈不是以城郭戶為主?

不過這次戰爭將陝西儲糧消耗一空,確實也給青苗法斂財帶來了一些麻煩,但問題不在於此……而在於不站隊,中立派,馬上就成了爹不痛,娘不愛的孩子!

王巨想了想說道:“質夫兄,這樣,再下一道露布,青苗貸糧價不變,餘下米價每鬥漲十五文,豆麥漲十文,粟漲五文。”

“妙!”

漲的這個糧價乃是指常平倉向城郭戶百姓銷售的價格。

其實有的商賈已經隱約感到此戰過後,糧食有些緊張,只要常平倉一漲,馬上所有糧價一起漲上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有兩個用意,這一漲,實際將青苗貸的二分利抹掉了,青苗貸甚至不用動援,只要以糧食形式發放下去的,馬上就會認領一空。

其次是學習王安石在鄞縣的做法。慶曆七年,江南兩浙地區受到大災,米價迅速從每石四百文漲到一千五百文,朝廷為了控制糧價上漲,下出詔令,每石米價不得超過五百文。然而在鄞縣做知縣的王安石做了一件另類的事,釋出露布允許米價上漲,於是迅速漲到三千文。一時間民怨沸騰,罵聲不絕。

結果東南糧商聽聞鄞縣米價高,一起將糧食販運到鄞縣,於是糧食越積壓越多,再加上王安石做了一些手腳,能運進來但運不回去了,只好降價銷售。

最後周邊米價一度漲到了五千米,鄞縣境內糧食卻十分充足,百姓也因此可以安定生活。

王巨非是讓糧價漲到那種地步。

這是因為實際陝西路不缺糧食,頂多缺少放青苗貸的貸糧。

現在大多數青鹽是儲存在各堡砦,不過有的少量商賈從後方帶來民夫,陸續地將青鹽運回去。他們去的時候是重車,來的時候多是空車。

然而糧價上漲了十文,足以能支付民夫的運費了,必有一部分商賈從後方將糧食順帶著運到慶州。

而且這批青鹽數量很是龐大,得運很久,那麼從後方順帶著運過來的糧食數量也不會少,也就解決了慶州糧草不足的問題。

但這還是無奈之舉,王巨又想了想,說道:“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但他因為思念家鄉,急於東歸,並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因此韓公以為自己有大功於大宋,在家鄉建宅,取名為錦晝堂。那麼三軍有大功於大宋,豈不也能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