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40章 前世 (4 / 4)

百姓餓得走投無路,雖然災情不及熙寧七年,可兩浙離福建路近哪,於是一起湧向福建路。葛少華也表示悲催,湧來的百姓太多了,他上哪兒弄這麼多糧食?而且這麼多百姓怎麼辦?他不是王巨,一下子弄走這麼多百姓,可能就會倒黴了。而且就是將船隊擠滿了,也未必能裝走,還會有滯留的百姓。

葛少華沒有辦法,先出高價向當地大糧商大地主們購買一批糧食。好在王巨餘恩還在,葛少門就是出自王巨府上的傔客,繼後做得也不錯,各個主戶與糧商們沒有賺黑心錢,雖漲了價,但漲得不過份。

然後葛少華又立即讓海船,不管有沒有帶貨,趕忙乘著季風去倭奴國與高麗,儘量弄來糧食,有多少弄多少,季風轉向就立即返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諸衙役與胥吏看到葛少華忙得焦頭爛額,有些好笑,反正這些年都是這麼過來的,倒也沒有出大亂子。

隨著葛少華寫信給王巨。

先前賣給朝廷一個人情,也是王巨的吩咐,運來四船銅,同樣是四船,但今年船要大多得。

葛少華用海商名義上書朝廷,說是海外百姓也需要交易,但缺少銅幣,海商們又不敢私自鑄幣,因此運來四船銅,與朝廷換銅幣。

宋朝銅幣非是純銅鑄造的,而是合金,有鉛有錫有銅,鉛錫在宋朝不值多少錢,因此用現銅換幣,也會讓朝廷盈利。這說明海商們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就不用那麼猜忌了。

不過百姓多了,葛少華還是很擔心的。王巨又讓葛少華上書朝廷,各個海商用“各自”的海船做抵押,向朝廷貸價值五百萬貫的絲帛,兩年償還,每年願意付二分年利息。也就是兩年後,朝廷又賺了兩百萬貫。

趙頊看到奏摺後不解,這些海商們有錢,錢多得一捐就是幾百萬貫高價糧,怎麼也缺錢?

於是將兩府三司大臣喊來商議。

大夥一起同意,這才叫放貸,何必斂那些普通百姓的青苗貸,有錢不賺是傻瓜。

不過他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些海商會借貸。

結果出來了,絹帛貸出,一起向嶺南運輸,給王巨籌軍費的。

這樣的海商還用得著防範嗎?

不就是遷徙一些赤貧百姓嗎?況且幾年後陸續交由朝廷管理了,不管朝廷如何去管理,證明人家並沒有做海外王的心思。

然而因為朝廷的恩惠,這些海商們做了多少善事,幫助朝廷渡過多少難關?

許多大臣還是贊同的,特別是李常傑那首詩傳揚開來,即便溫和的大臣也憤怒了。

但打仗就得用錢,至今王巨並沒有從朝堂挪用錢帛,可是兩廣能有多少財政收入,這無疑是替朝廷節約大量的軍費。

不過有的大臣就產生了更大的擔憂,王巨在這些海商心中的地位太高了。所以有了吳充這段對話。也不能說不讓人起疑,這些百姓是分散的,如果攏在一起,再加上今年泉州滯留準備遷徙到海外的百姓,都能建立一箇中小型國家了。況且還有明年後年……

以至一些極少數保守,或反感王巨的大臣揚言,今年泉州海商說因占城之故,籌糧不足,這是有意的。朝廷正等著這批糧食救災,因為糧食不足,餓死了許多百姓。這樣一來,好逼得大規模的百姓向海外遷徙。

可這話沒人當真,人家是義舉,稅照交,賦照納,難道真欠朝廷糧食?

有糧食的糧商與大主戶彼彼皆是,一個個在囤積居奇,有本事讓他們也去捐糧去,那麼就不會餓死人了!

對於這種說法,趙頊也不屑,並且痛斥了幾個上書的大臣。但難免多少會產生一些疑心,他要的是一個大臣良臣,而非是一個海外王。

趙頊又走了幾步,忽然問:“吳公,有沒有前世?”(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