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暗黑大宋的四個主角分別是誰> 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36章 多畫了尾巴 (3 / 4)

“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也就是利用地形上的優勢,想辦法避開敵人的主力軍隊,不停地騷擾其後方與其供給,或者看到敵人的小股軍隊,聚集優勢力量,將其殲滅。甚至到了關健時候,還可以假投降,等到敵人主力軍隊走後再度叛亂。要知道整個遼東深處面積很大的,肯定不止就這四五萬丁壯,也有許多部族並沒有參加叛亂。這樣反覆的詐降之下,遼國軍隊就會產生誤判,將一些沒有反叛的部族也鎮壓下去,一些真投降的部族壯士處死,那麼反叛的規模會越來越大。遼國這次派來的幾員主將似乎皆有些能力,但因為這條措施,拖到秋後還沒有將叛亂肅清。”

幾千彼岸軍隊撤離後,陸輝與幾十名主將並沒有撤退,但他們夾雜在龐大的叛軍中,也不顯眼,如果真危險時,人少,也好逃跑。那邊還有一個不凍港呢,一艘小船就逃了出來。

後面的這些訊息,是王巨進京半路上,吳楠他們派人送過來的。

“這樣能拖到明年了?”

“臣也不是很清楚,女真人不怕冷,遼國人也不怕冷,特別是因為戰爭,嚴重地傷害了農耕畜牧,到冬天則很困難了。”

王巨嘆了一口氣,有完顏阿骨打與沒有完顏阿骨打終是兩樣的。

“但不管怎麼說,今年遼國受了重創。所以當時劉昌祚將這份國書送到臣手中,臣的傔客韓韞說,立即將夏使帶著這份國書扭送出境。不過臣沒有答應。畢竟今年西夏困窘到了極點,我朝又佔領了銀州,但當時臣為了迷惑遼國,對遼使說臣去西北整頓邊防,順便會教訓西夏。非是滅西夏,以便贏來寶貴的時間。如果這樣的國書都被臣扭送出境,臣的用意也就分明瞭。”

“你是說同意議和?”

“正是。”

“同意議和後又用兵……”範純仁道。

“範公。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內聖外王,何謂聖道王道?對內部要仁愛。對外部則是要平,要伐,要兇狠,要無所不用其極。至於承諾,也不能不遵守,但關健看對什麼人來遵守,西夏對我朝遵守了盟約?即便遼國要好一點,還將三十萬變成了五十萬。友情的歲幣變成了屈辱的歲納,河東那邊又勒索了七百里走了。其實和平是國家強大生生打出來的,自古以來,從沒有過盟約能換來真正的和平,相反,聰明人會用盟約迷惑敵人,束住敵人的手腳。只有愚蠢的人才會用盟約將自己手腳捆住。我說一個例子,唐太宗是不是一位明君?唐太宗與突利在渭水河畔結為盟友,但最後唐太宗是如何對待這位盟友的?為什麼我與文公他們屢屢發生衝突,正是這種理念的不合。我說的愛民。是愛所有的民,文公眼中的民,則只有士大夫。然張角兄弟是士大夫嗎。陳勝吳廣是士大夫嗎,黃巢是士大夫嗎?然後我的想法是內聖外王,要將國內所有百姓儘量變得富裕,強壯自身,對外部要兇狠。文公卻是將宋朝往內王外聖上引,對待士大夫仁愛,對待敵人仁愛,對待平民百姓則要兇狠,明是儒臣。卻做了儒家相反的事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特別到了清朝,寧贈友邦。不贈家奴。

而且這種思想甚至影響到了,許多人頭上的辨子摘掉了。心中的辨子仍沒有摘掉,更有過份者,不孕就不孕吧,無論是借種或是代孕,有多少人哪,居然用倭國人代孕,並且是花重金請倭國人代孕,賤到這一步!

“陛下,而且臣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本來梁乙逋這次謀劃很好,我朝不同意議和,會讓西夏境內各部族百姓同仇敵愾,還會贏來遼國人的幫助。”

“遼國人的幫助?”趙頊訝然。

如果王巨所說全是真的,遼國這次損失很慘重的,前面兩次,最少讓女真人折騰了近十萬大軍,現在仍有二十萬大軍陷在遼東,如何相助西夏?

“遼國是全民皆兵,當然了,這不可能的,不會若真是想幫助,即便二十萬大軍陷在遼東,還會抽出許多兵馬。”王巨簡單地解釋了一句。史上遼國第一次出動十萬大軍鎮壓完顏阿骨打失敗,遼國接著又出動了七十萬兵馬。當然,但這也是遼國極限了,所以七十萬兵馬大敗後,遼國沒有什麼兵力了,迅速亡國。因此王巨說了這麼一句,如果遼國真的同意援救西夏,想抽調出十幾萬兵馬還是有可能的。

“遼軍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強大,但也不是那麼弱小,如果兩面開戰,會有一些變數。現在依然是臣原先的策略,先行繼續將遼國穩住,再迅速平滅西夏,那時遼國即便出兵,臣也不懼哉。但在這短短數月內,最好不要有意外發生,現在西夏派使來議和,我朝也同意了議和,議和了,也更好地將遼國迷惑了,說不定他們為了將遼東儘快解決,到了開春之時,還會發出更多的兵力。那樣,西北可定矣。”

趙頊踱了幾步,王巨雖然說得有道理,但不管怎麼說,已經同意了和平,卻立即反悔,這種事趙頊還是做不來的。

“陛下,也勿用擔心,臣之所以有這個選擇,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次梁乙逋多畫了一條尾巴。”

“畫蛇添足?”

“嗯,本來這次梁乙逋策略還是不錯的,我朝不同意議和不妥,同意議和,臣還有一年半時光,就去了彼岸,那麼西夏便會贏來重要的喘息時間,以後又能捲土重來了。但他寫了這份國書後,又暗中派了間諜潛入我朝邊境,到處揚言,說臣的軍事能力勝過了劉寄奴,還編了一句歌謠,子安之功,勝過寄奴,直破賀蘭,砥柱中流。”

“這樣的揚言。誰敢傳之?”章惇道。

“子厚,關健是有幾個百姓知道誰是劉寄奴,而且這麼多年來。西夏屢屢入侵,邊境百姓之困弊。不親眼目睹,實難想像,特別是慶州與延州百姓,前者因為靈州之敗許多民夫犧牲在異國他鄉,後者則是因為永樂城之敗,同樣化為白骨。現在我朝扭轉局面,屢屢大捷,邊境百姓歡喜不可想像。因此倍加擁愛大宋,擁愛三軍將士,也包括臣,他們以為寄奴還是一個胡人名將呢,又有直破賀蘭之語,於是紛紛傳唱。那麼傳到京城,陛下對臣忌憚,將臣的兵權收回,西夏危機解除了。”

“這就是臣所說的尾巴,一是他低估了陛下對臣的信任。二他低估了三軍將士對大宋的愛戴。我若指揮大軍兵向敵人,三軍將士無不紛勇向前,但是我若是將三軍率向後方。相信我前面軍令一下,後面就被三軍將士亂刃分屍了。因此國家之道,君要聖明,臣要賢明,政治要清明。”

“這條尾巴不但不會起作用,反而被臣利用起來,臣下令邊境諸將,暗中調查這些斥候,並且暗中監控起來。到了明年春天,一舉全部拿獲。既然梁乙逋將臣比作南宋高祖,用此陷害臣。臣還會遵守和盟麼?”

藉口就有了。

但沒有那麼簡單的,如果王巨不暢開心扉,將這件事說出來,並加以利用,一旦傳到京城,肯定會讓趙頊起疑心。就算明年將西夏滅掉了,三軍將士也不能解甲歸田,還要預防遼國,還要建設堡砦長城。只要趙頊將王巨兵權收回去了,大事又休矣。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