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一個小女孩落水,周圍就你一個人,想必全世界男的第一反應就是跳水救人,哪怕不會游泳的男生也會多嘗試一下。
在心理上,這稱之為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開啟了窗戶,兇手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開啟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陸寧現在就是這樣的心理,他知道自己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他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
隨著自身能力越來越強大,這種心理也越來越強烈。
陸寧抓起地上男人的身子,慢慢消失在了雪地裡。
當他順著血腥味的方向,沒一會就來到了那個被殺害的村民家裡。
他看了一眼倒地死亡的村民。
隨後他把王寶山綁好,去旅館拿了手機,又快速返回來,這才撥通了陳警官的號碼。
“喂,陳警官嗎?我發現了兇手。”
“喂~”
“在哪!你先不要輕舉妄動,先盯住他,我們馬上就來。”陳警官原本還睡意朦朧的聲音立馬變的激動起來。
“呃~在我手裡。”
“什麼!”
陳警官驚呆了,愣了好久都沒說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陸寧只能解釋是因為他碰巧看到兇手殺人後想逃往山林,怕自己跟丟,所以才冒險追過去把他打暈。
“竟然又殺了一個人!”
陳警官聽到陸寧說對方又殺一人,語氣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