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見茅屋之下,老母露出笑容:“玉兒回來了,粥已經盛好了……”
“娘親可吃過了?”
甘玉將柴火放下,用葫蘆瓢舀起一瓢水,咕嚕嚕灌了下去,想要壓住心中的饑火。
奈何水喝得太多,走起路來肚子裡有些晃蕩,十分不好受。
“我已經吃過了。”
甘玉之母坐在臺階之前,想要藉助白日之光縫補衣服。
明明只是四十歲不到的婦人,卻已經駝背,鬢角也見霜白,衣服上滿是補丁。
甘玉走進屋裡,就見木桌之上的陶碗裡還有半碗粥,裡面混雜著一些木薯根莖,凝結成塊狀。
他見到這一幕,眼睛就是一紅,知曉老母親只喝了一點粥湯,將幹貨都留給自己。
連忙道:“孩兒不餓,在路上已經摘了幾個果子吃了……”
“如今這時節,哪裡有什麼野果?我兒下地幹活之餘還要讀書備考,將來考中道童,便是半個官身,老身便可享福了……”
甘玉之母絮絮叨叨地叮囑,氣度不像普通農婦。
甘家祖上有德,曾經出過一任縣丞,只是後來捲入大案,被剝奪道籍,但頗有幾本道經傳家。
甘玉所在這一支,曾經也供養出過一位讀書人,差點考中舉才!
奈何身子太單薄,在考場中暴疾而死,這一支因此敗落。
如今甘母念念不忘,便是甘玉能繼承先父遺志,考中道童!
甘玉擦了擦眼淚,沒有吃粥,只是幹著活。
幹完活之後,又來到裡屋,從粗布包裹中取出一本道經,細細翻閱。
雖然此本道經早已陳舊,但歷代主人都是愛書之人,儲存得頗為完整。
一邊讀書,甘玉的思緒一邊宛若雨點般砸落心湖。
道廷治人,以《道經》取試。
首先便是縣試,考中者稱‘童生’,也有叫做‘道童’的,算是半入道籍,有了半個官身,在鄉野之間無人敢欺負。
中了道童之後,便可以去考州試,州試再中,便是‘舉才’,意為替‘道廷’舉才。
舉才之後,就是‘進士’,在京城三年一考,中者稱‘進士’,為‘進道之士’!
此一步踏出,便是真正入了道籍,可以外放為官,或者在道廷任職,將來飛黃騰達,前程不可限量。
奈何一本《道經》洋洋灑灑,共有三十六卷,每一卷都微言大義,縱然有讀書人皓首窮經,都未必能完全吃透。
想要過童子試,何其艱難?
“《道經》三十六卷,本家只有六卷……”
甘玉暗自盤算:“雖然童子試最為簡單,但也必須熟練背誦《道經》方有可能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