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就會催生市場行為。
皇帝有大禮議的需要,你光去防備張璁有什麼用?沒了張璁,還有霍韜,有方獻夫、席書、桂萼,朝中想對新皇獻殷勤的人不少,更別說本身大禮議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敬道,我想讓你在朝中發動人脈……」
不出意外,楊慎又想利用朱浩。
沒等楊慎說完,朱浩不客氣地抬手打斷他的話,道:「用修兄還是免談吧,我一介書生,現在不過是供個閒差,官俸都領不了幾兩,衙門口往哪兒開都不知道呢,還是不要給在下出難題了。」
楊慎皺眉:「你還是這般……」
這般是哪般?
我現在連個實缺都沒有,遇到事就聽從你的吩咐,一股腦兒往前衝,如此就符合你的預期?
想得美!
朱浩道:「不過若是你想知道另一邊有何進展,可以來問我,我替你去唐先生那兒打探一下,話說最近唐先生很少捲入到朝廷紛爭中,能探聽到的訊息並不多。」
楊慎點點頭,突然想到什麼,提醒道:「如今禮部汪部堂,有意聯合群臣上奏,若是可行的話,你試著去跟唐檢討見一面,若他能加入的話……」
哎喲喂。
朱浩這次覺得楊慎手段高明瞭一點,居然會想到拉唐寅反水?
但你怎麼不想想人家唐寅為啥要跟你們幹?
為了名聲?
唐寅受文官壓制半輩子,好不容易靠新皇的關係才獲得今天的地位,你居然想把他拉下水,未免太過想當然了。
面子上朱浩不會回絕,當即點頭:「那我就去見見唐先生,成事與否不在我身上,醜話說在前面,別報太大希望。」
……
……
朱四提出讓楊慎入閣的建議後不到三天,一道傳召張璁入京的詔書,發往南京。
這種人事詔書,雖沒經吏部,但朝官還是快速得知。
因為大禮議起時,朱浩身居幕後全盤籌劃,綜合考慮了歷史上各方反應,等於一上來就是份集大成的方略,使得在張璁之外,桂萼和方獻夫等人表現的機會不大。
就算張璁在南京時,已透過收攏桂萼和方獻夫,在輿論中站穩了腳跟,但這次皇帝還是隻傳召張璁一人入京。
當張璁即將到京的訊息一公開,朝中守舊派大臣坐立不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