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蘇允接受指導的時候,小經筵的訊息亦是傳揚開來。七月十四日。
早朝之後,參知政事張璪至崇政殿求見趙頊。
趙頊請張璪進來,才剛立定,張璪便問道:“陛下,聽說你要請一布衣來經筵給您講經?”
經筵這個制度從西漢時候便出現,但並沒有形成制度,真正形成制度,乃是從好學的宋真宗開始。
真宗也就是那個寫勸學詩的帝王,一首勸學詩,讓宋人的讀書考科舉情懷高漲。
真宗為了好好讀書,還專門設定了侍讀官的選拔標準和名位待遇,他們都享有翰林學士的同等待遇。
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經筵這種方式,漸漸形成了制度流傳下來。
而到了仁宗時候,因為仁宗年僅一十三歲就即位了,怎麼對這位小皇帝進行教育,成為手握實權的章獻劉太后和滿朝士大夫都十分關心的問題。
仁宗即位當年,劉太后就下詔:“皇帝聽斷之暇,宜召名儒講習經書,以輔聖學。”
於是,從當年開始,翰林侍讀學士孫奭、龍圖閣學士馮元就開始給仁宗講《論語》,李維和晏殊每天陪著他讀書。
而這就是小經筵制度的確立。
制度既然確立,那讓誰來講經,這亦是有規章制度的,雖說一再放寬條件,但從無布衣能上經筵的,這也是為什麼張璪敢當面質問趙頊的原因。
(即便是後來哲宗初立,程頤去崇政殿說書,當時號稱布衣,但實際上他身上亦有寄祿官階。)
因為這事情,是趙頊做得不對。
趙頊點點頭道:“朕前些時日臥床,已經有好些時日沒有開經筵了,如今身體稍微好些,也不能太長時間不讀書,便想召個小經筵讀讀書。”
張璪道:“陛下想要讀書可以理解,然朝中有經筵之臣一十四人,而侍讀十人,官家屬意誰,請其來講便是,何必破壞規矩,去請一個布衣來講呢,朝廷從沒有這樣的定例,還請陛下三思。”
趙頊抬眼看了一下張璪,道:“張侍郎,朕請蘇允自然是有原因的,朕前幾日,聽說太學發生鬥毆事件,調查了一下,發現是因為一本叫《孟子集註》的書引起的,所以才萌生了想要聽一聽這集註的想法,呵呵,張卿,我聽說你家兒子也參與了?”
張璪聞言神色微微一變,趕緊道:“臣不知那逆子在太學不思讀書,竟然膽敢去參與鬥毆,臣回家定當以家父伺候他。”
趙頊點頭道:“是該教育教育,朕就不追究此事了。”
張璪拱手道:“不過此事……”
趙頊看了一下張璪,道:“此事雖然不太合規矩,但野有賢人,朕訪而求之,亦是一大美事,亦可鼓勵天下讀書人,此事並無不妥。”
話說到這個份上,張璪自然無話可說,無奈退下。
趙頊看張璪退下,輕輕哼了一聲,張璪此舉,已經令他有些不滿了。
他自然知道張璪為什麼對此事反應這麼大,自然不是什麼壞規矩合規矩。
否則這會兒就不應該為了他的兒子而退讓,而是應該據理力爭,寧願兒子被處罰,也要堅持他的道理。
張璪之所以親自來勸阻,是因為張璪與蘇軾之間的矛盾罷了。
張璪原是蘇軾的進士同年,兩人入仕後又在鳳翔同事兩年,交遊頗密。
張璪返回汴京時,東坡還作《稼說》一文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