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牆下的燈籠隨著夜風輕輕搖晃,昏黃的燈光將他的影子拉得忽長忽短。
他忽而想起父親韓琦。
當年父親力排眾議,逼迫曹太后還政宋神宗,成就了一段朝堂佳話,奠定了神宗變法圖強的基礎。
如今趙煦與高太后之間矛盾漸顯,恰似當年神宗與曹太后的情形重演,這難道不是上天賜予他效仿父親的良機?
想到這兒,韓忠彥眼中閃過一絲振奮。
他並未立即安排人手去截那太監,而是暗中招來自己的心腹幕僚,尋了一處隱蔽的偏廳商議對策。
幕僚們聽聞此事,皆是一驚,面面相覷。其中一人皺眉道:“大人,太后懿旨不可違,若不截住那太監,太后怪罪下來,恐有大禍。”
韓忠彥冷笑一聲,負手踱步:“目光短淺!如今官家已有親政之志,這是大勢所趨。
若我們助官家一臂之力,日後官家親政,我們便是從龍功臣,飛黃騰達指日可待。
反之,若一味迎合太后,待官家掌權,我們必被清算。”
眾人聽了,紛紛點頭稱是。
為了不引起高太后的懷疑,韓忠彥表面上大張旗鼓地調派人手,做出全力截查太監的架勢,實則暗中吩咐親信,一旦找到太監,只需虛張聲勢,暗中放行。
幾日後,韓忠彥佯裝慌亂地來報,稱那太監似有防備,擺脫了追捕,不知去向。
高太后聽聞,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無用!連個太監都截不住,要你們何用!”
韓忠彥佯裝惶恐,跪地請罪:“太后息怒,臣辦事不力,願受責罰。”
可他眼底卻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
與此同時,趙煦還不知韓忠彥暗中相助。
他依舊每日按時向高太后請安,裝出一副乖巧好學的模樣。
而韓忠彥則開始不動聲色地聯絡朝中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官員,向他們透露趙煦的親政之志,為日後的朝堂變動積蓄力量。
……
在洛陽一處清幽的宅院裡,程頤身著素色長袍,正於書房中講學。
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他如雪的鬢髮上,映照出歲月的痕跡。
書案之上,筆墨紙硯擺放得整整齊齊,旁邊堆迭著幾卷經史典籍。
平日裡,他遠離朝堂紛爭,潛心鑽研學問,門下弟子眾多,每日前來求教者絡繹不絕。
這天,程頤送走最後一位弟子,正準備研讀新得的典籍,忽有僕人匆匆來報,稱有京城密使求見。
程頤心中一凜,預感必有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