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重生大唐做皇帝> 第101章 土豆盛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1章 土豆盛世 (2 / 2)

“呵呵呵,你這孩子,說話就是中聽!”長孫無忌老狐狸聽到李路的稱讚,自然是樂得不行,“阿棧,你和克明爺倆打的是什麼啞謎啊,能不能讓老夫也知道啊?”既然李路上道,長孫胖子就打聽了起來他最關心的東西,那就是李路和杜如晦所說的“祥瑞”了。

“伯伯,您說怎麼才能算一代聖君啊?”李路笑著問長孫胖子。

“阿棧,你這孩子,是考問老夫學問怎的?這聖君啊,要任法而不任智,任數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後身佚而天下治,這不就是聖君的標準嘛。”長孫胖子博聞強識,這點難不倒他。

“伯伯果然厲害,連《管子》這樣的偏門典籍都熟知,厲害!”李路不由得為長孫胖子連點三十二個贊,“伯伯,你應該還知道荀子對聖君的定義吧?”

“荀子?荀子,《荀子,富國》有言,使百姓無凍餧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阿棧,你的意思是,你能解決這事兒?那土豆之事為真?”長孫胖子見過土豆,卻是被削去了胚芽的土豆,這樣的土豆種在地裡是不會發芽成活的,李路敢提荀子,那豈不是說,嗯,他把土豆帶來了?

“呵呵呵,伯伯,你猜對了,我的確把土豆帶來了,另外我悄悄的告訴你哈,我還帶來另外兩種糧食,都比咱們中原的粟米產量要高,伯伯,有沒有想法摻和一把啊?”李路笑著說道,長孫胖子實力強大,是他在中原的重要合作伙伴,自然要給他一點好處。

長孫無忌自然是滿口答應,這事兒是好事,能從這事兒上佔便宜的只能是團結在李二身邊的那部分人還有李二和李路這對準翁婿,長孫胖子作為李二的好基友,哪能不參與,不摻和進來?他頓時看向李路的眼光,就更滿意了。

李路這次帶來的是被他稱之為三寶的三樣農作物:土豆、玉米、紅薯。要知道這三樣東西都能幫野豬皮的子孫締造一個所謂的盛世,李路就不信解決不了現如今中原幾千萬百姓的吃飯問題!

李路上輩子的時候,就看過許多資料,那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說白了,就是土豆,紅薯還有玉米締造的人口奇蹟,與特麼的野豬皮子孫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漢代以前,華夏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小米)和黍(黃米),漢代以後逐步演變為南方以稻米為主,北方以小麥、粟和高粱為主。而在山區,這些華夏原有的作物都沒有了用武之地,幸好華夏農民在這時候發現新裝備的美洲作物武器庫中,正有玉米、甘薯、土豆這“三劍客”適應『性』較強、耐旱耐瘠,才使得過去並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的廣大砂礫瘠土、高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為宜種土地,緩解了困擾古代華夏幾千年的人地矛盾與庶民百姓的吃飯難問題這一死結。

正如光緒年間的《奉節縣誌》所記:“包穀(玉米)、洋芋(土豆)、紅薯三種古書不載。乾嘉以來,漸產此物……農民之食,全恃此矣”。隨著玉米的栽培推廣,長江流域以南的山丘荒野地帶和不宜種植水稻的旱地被迅速開發利用,而在黃河以北地區,玉米則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低產作物,成為主要的旱地農作物。甘薯的推廣,則使大量濱海沙地和山區的貧瘠丘陵得到開發利用。相比於玉米、紅薯,引入中土較晚的土豆更勝一籌,它更易種、耐寒、耐瘠,那些土壤貧瘠、氣溫較低、連玉米都養不活的高寒山區,只能種植耐“地氣苦寒”的土豆,所謂“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麥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則以洋芋代飯”。

歷史上有明確記載,在土豆得到廣泛種植的乾隆中期以後,華夏人口從乾隆六年(1741年)的1.4億,幾乎是直線上升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所未有的頂峰4.3億,短短100年多一點的時間裡,人口增加了2倍,但同期華夏耕地面積卻只增加了不足26%。要是沒有土豆(與玉米、紅薯)幫忙,無論包衣們嘴裡的大清皇帝們是如何天縱聖明,只怕定是難為無米之炊,再說了他們真的天縱英明麼?要是真的天縱英明,華夏還能沉淪百年?

土豆不但易種,而且高產,不但畝產高達兩三千斤,而且“三月種,五月熟;取子再種,七月又熟;又種,九月又熟”可以達到“一歲三熟”,是理想的抗災備荒作物。對於在飢餓中掙扎的古代山區老百姓來說,不啻“天降嘉穀”:“近則遍植洋芋,窮民賴以為生”。無怪乎山西的農諺曰:“五穀不收也無患,還有咱的二畝山『藥』蛋”,而甘肅的俗諺更把土豆視為“甘肅三寶”(洋芋、沙鍋、大皮襖,甚至在後世有甘肅人戲稱土豆是家鄉三寶(洋芋、土豆、土豆)之一了。

李路雖然身在異域,但是他割捨不下對中原這塊土地,還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的感情,就是他離得再遠,這裡也永遠是他的靈魂歸宿所在,他希望這邊土地能更加富饒,居住上面的百姓能安家樂業,更能為他提供一個安穩的後方靠山,所以他才把這三樣逆天作物給帶到了中原,帶到了長安。百镀一下“重生大唐做可汗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