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是啊,敗軍之將,還敢說我們驕縱,再說了,肥肉就是不好吃嘛…..”
也不怪這些士兵這樣說,他們大部分都是在李路佔領了中亞穩定局勢之後出生的本地漢人,他們沒有像他們父輩一樣吃過苦,所以才有了上面嫌棄肥肉的說法。
聽了薛仁貴的講述,李路眯起了眼睛,薛仁貴說自己的兵是少爺兵,這個李路也沒否認,因為就是和唐軍相比,李路的英軍後勤保障水平也能完爆完全依靠民夫的唐軍幾百年,不過李路並不認可薛仁貴的少爺兵怕死沒有戰鬥力的論斷。
後世的某白頭鷹的軍隊也是一群少年兵,可是誰敢說他們沒有戰鬥力了?翻翻他們的軍史,恐怕沒人能看出“怕死”兩個字。
他們戰鬥力強,是因為他們裝備好,訓練好,士兵整體文化素質高,對武器和戰術的理解能力強。裝備越好的部隊,往往對後勤補給的需求就越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軍隊現代化之後,一線戰鬥人員在全部人員中的比例是呈下降趨勢的,這樣的部隊也就越像一支少爺部隊。
抗戰時期,國.軍戰力最強的部隊是青年軍,由青年學生組成,以當時的國人的識字率和平均經濟狀況,說這些能讀得起書的年輕人是一群少爺兵不為過,但是他們的戰鬥力比那幫老兵油子組成的部隊還要強不少。
原因在哪?不怕死的無畏精神固然重要,但是部隊的戰鬥力來源還得看這支部隊的訓練水平,裝備水平,官兵素質,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等等,而不是單靠所謂的“不怕死”就能練出一支戰力強悍的部隊來。
想到這裡的李路微微一笑,薛仁貴還停留在“不怕死”“以勇氣勝”的封建軍事思想圈裡打轉轉,而自己開始玩排隊槍斃了,雙方有代溝,根本沒辦法交流啊,他樂呵呵跟薛仁貴說道,“薛禮,朕可不這這麼認為,朕對自己軍隊還是有信心的,他們是這個時代最頂級的作戰力量……沒有人能打敗他們…….就算是長安起傾國之兵,也無法擊敗他們…..”
“哼,殿下,薛某倒要看看,你說的這句大話,日後要是破了,你該如何收場?”薛仁貴冷哼了一句,“你們只不過是憑著火藥之利,才成就了你們的善戰的名聲…..如今我大唐也造出了火藥,要追上爾等,易如反掌…..薛某奉勸殿下,儘早懸崖勒馬,不然陛下天威之下,就算你是長樂殿下的夫君,也救不了你的性命…..”
得得,跟薛仁貴這個李治的死忠,沒啥可說的,李路跟他辯駁了幾句之後,就讓薛元超和薛仁貴以及阿史那道真,王孝傑等一批被俘的唐軍將領一起回中原了。
對於李路的決定不是沒有人反對,這不是縱虎歸山麼?可是李路說了,能抓他們一次,就能抓他們兩次,甚至是三次,這些軍事作戰思想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的將領沒啥可怕的。
李治之所以要贖回薛仁貴,那是因為薛仁貴曾經救過他的命,當年在萬年宮,要不是薛仁貴叫醒李治,那麼洪水早就把這個李小九淹死了,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李二留給李治的老將都逐漸的走了,薛仁貴是他麾下最勇猛的戰將,有他在塞北的鐵勒人就不敢反叛。
在薛仁貴慘敗河湟之後,塞北的鐵勒人和高句麗故地的遺民,甚至就連昔日的小嘍,都不安分起來,最先反叛的是高句麗故地的那些遺民們,原來的高句麗將領劍牟岑在聽說薛仁貴失陷英國之後,就擁戴高句麗寶藏王的外孫(淵淨土之子)安舜為王,舉兵反抗李治的統治。
李小九得知之後,自然是勃然大怒,他立刻命令安東都督高侃和副都督李瑾行前往鎮壓。
讓李治生氣的還有,新羅這個小弟也不老實,竟然向吞併自己辛辛苦苦拿下的百濟舊地,李治想了想把劉仁軌拍了出去,讓他去敲打敲打新羅。
最讓李治坐立不安的是,塞北的鐵勒人,也不安分,而能鎮住鐵勒人的主兒,只有這個薛仁貴,所以薛元超在臨行之前,李治就交代他,無論如何,也要把薛仁貴贖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