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重生大唐丟失的皇長子李秋全文未刪減> 第369章 新羅沒了(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9章 新羅沒了(下) (2 / 2)

所謂“利”應該是指經濟利益。大王要維持王族的生存,江山穩固,當然要有經濟基礎,所以不得不求利。然而,諸侯、大夫、士以及老百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樣一來,在有限的生存資源面前,爭奪與衝突就不可避免。有什麼法子呢?老孟說:“講仁義。”可是,大家講都仁義天下就太平了嗎?

老孟的主張肯定是善意的。如果普天之下,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講仁義那天下肯定是太平的。

問題是如果有些人講仁義,不求利,而有些人為了自身的利益根本就不講仁義,那麼講仁義的人們可就慘了。羊群裡如果沒有狼,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如果有一兩隻狼在裡面,那羊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老孟所處是戰國時代,如果真有哪位君王昏了頭聽了老孟的話,其結果無異於自殺。

古往今來,天下亂就亂在這個“利”字上。世上只要有利就沒有不爭的。除非你有以身伺虎的精神。佛教教主好像有這種精神與主張,釋迦牟尼在有一世就曾以自己身體餵過老虎。不過那只是個故事,是否確有其事,不得而知。

實質上,老孟所謂不講利,只講仁義仍然是一種取利的方法,這種方法有點類似《老子》提出的“不爭”,“為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並非徹底地放棄對於利益的追求。

老孟說:“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他的信念是建立在一個善意的推論上。根據他的這個推論,只在要講仁義,自己的利益還是有保障的。其最終目的還自身的利。

“仁義”是孔孟之道的理論核心。這個世界亂了幾千年,儒者唱仁義就唱了幾千年。有用嗎?更別說新羅是夷狄之國,丫跟新羅講仁義,是那根弦短路了?

姚俊濤在信裡直言,仁義只對漢人講就好,夷狄之輩,講什麼仁義,不服?不服,你來試試,看看老姚不把你打的滿地找牙,我老姚可不是什麼聖母..

高侃正是看到這裡,才憤而出兵越過鴨綠水,去攻打樂浪半島上的英軍,儘管高侃騎兵眾多,實力雄厚,但是唐軍哪裡是踏進近代化軍軍隊大門的英軍的對手,一場激戰,唐軍損失慘重,就連他們的主帥高侃都被活捉了,可以說唐軍大敗特敗.

不過姚俊濤奉李路的命令,沒有多難為同為漢人軍隊的唐軍,不僅如此,英軍的軍醫們還辛辛苦苦的為唐軍傷病們療傷治病,連高侃也被他們從死亡線上給拽了回來.

姚俊濤本著不留禍患的原則,在把靳致遠等新羅逃亡分子給弄死了之後,就放高侃帶著殘兵敗將退回了遼東。

英軍雖然攻佔了樂浪半島,卻沒有進攻唐軍駐守的遼東,不是姚俊濤不想打進遼東,而是李路不許,他還沒有到和李治全面開戰的時刻。

在姚俊濤拿下樂浪半島之後,李路立刻把樂浪半島這裡劃成了自己的樂浪郡,這個樂浪郡和倭州一起組成了大英王朝的東海行省。

而高侃在慘敗退回遼東之後,唐軍就如同驚弓之鳥,他們生怕鴨綠江南岸的英軍殺入遼東,但是讓他們奇怪的是,英軍只是在鴨綠江南岸修築了幾座要塞之後,就停止了北上。

看到英軍沒有北上的意思,高侃這才放心下來,他立刻親自手寫了請罪的文表,並且自己囚禁了自己,等待這李治對自己的懲罰。

當新羅國滅,高侃慘敗的訊息傳回長安,長安城頓時一片死寂,夭壽了嚕,當年名震長安的李路,究竟打造了一支怎樣的魔鬼之師啊?

李治在看了高侃的請罪文表之後,無奈的嘆口氣,“高侃啊,高侃,朕是惱怒你喪師辱國,一戰你就歿了朕的遼東精銳……可是朕卻動你不得,連薛禮都不是英賊對手,何況你呢?”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