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教授笑笑,反問道:“你知道味道是什麼嗎?”
“味蕾?營養?感知?生活習慣?”駱一航連著回答了幾個名詞,都是他這些日子查資料查來的。
杜教授搖搖頭,“全對,又不全對。味道的本身啊其實是遊離氨基酸,一種有機化合物,在生物體內以遊離態存在著。”
“遊離氨基酸可以呈現能被人體感知的酸甜苦鮮等味覺,這就是味道。”
“然後呢,動物經過幾千萬上億年的演化,不光是人類有味道的喜好,動物也有。透過嘗試無數種食物,就把對自己有益的味道,定義為好,好吃,美味,想起來就饞得慌。然後把對自己不好的定位為壞,不好吃、難聞、看見就想吐,如此等等。”
“當然,這好與壞是大分類,個體有差異。”
“所以啊,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是一個大命題,有機化學、人類社會學、動物演化、農學、生物學等等多學科研究課題。”
杜教授好像是進入了上課的節奏,把駱一航當學生了。
“再回到你的菜為什麼好吃,人類意義上的好吃。”
“我分析啊,還是因為土壤裡的微生物。”
“你這裡微生物齊全且活躍,微生物分解的有機質夠全面,夠多,所以作物不管需要什麼成分都能給供應上。”
“材料充足且全面,植物體內各種氨基酸都有生成。”
“而你種植的都是農作物,農作物本身就是經過一代一代篩選的,以人的需求篩選。專門培育。”
“人所定義為好的遊離氨基酸成分,充足且全面,那自然是非常美味。”
一堂課聽下來,駱一航恍然大悟,原來科學是這麼解釋的。
以後有說頭了。
咱的東西好,經過了農科院專家背書。
杜教授談性被勾起來了,藉著腳下這片田,跟駱一航,主要是他的學生齊若木,講起土壤微生物的各種知識。
有機物分解啊,不同群落共生和競爭關係啊,有機質無機質轉化啊,酶啊等等。
溜溜達達穿田而過。
走到了另一頭。
杜教授突然咦了一聲,說,“等等。”
匆匆跨過田埂,走到對面荒田裡抓了把土,又走回來,抓起一把駱一航家田裡的土。
“小駱啊,你這田不對啊……”